近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较快,中外文化合作方兴未艾,一些文化企业在海外落户。短短七八年间,100多个国家共开设了300多个孔子学院和400多个孔子课堂。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伦敦中国文化年、纽约中国文化游、“感知中国”等活动把中国文化带到国外民众中间,产生了积极影响。文化“走出去”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是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下列两个观点。
观点一 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的文化产品“走出去”,而是中华文化价值观的“走出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表示,要提升文化自信,强化文化主体性建设,提升媒体融合力度,加强传播机制和手段创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观点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和名片,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中宣部秘书长官景辉说。他认为,应该从三方面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一是重视内容创新,增强吸引力;二是重视出口平台和对外营销渠道的建设;三是重视发展新兴产业,努力形成对外文化贸易新的增长点。
(1)结合材料分析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
(2)结合材料,请你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出自己的建议。
材料一: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的利益格局、价值观念、生活和工作方式等,呈现多元多样易变的特点。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艰巨任务,中央凝练、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1)结合材料,指出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材料二:十八届四中全会高度评价了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当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2)请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演讲时提出:中国和中亚国家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这将是一个东起西太平洋沿岸、西到波罗的海、横跨亚欧大陆的新兴经济合作区,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为此,沿途各国应该加强政策沟通、铁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同。
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理性。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李克强在回答记者关于雾霾治理的提问时表示:我们说要向雾霾等污染宣战,可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来宣战。向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不仅需要政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还需要铁腕治污、坚决惩处不法排污行为,也需要加强雾霾监测与预报、加大对群众的宣传教育,让人民群众提高防污意识。
请运用“政府的职能”的知识说明:向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政府应如何做?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环境问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6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会议,表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其他四个建设相融合,正在制定的国家“十三五”规划将有专门一篇来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将更加突出未来五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材料二:中国经济持续的高增长有目共睹,然而大量环境隐患也因此产生。近年来,雾霾天气、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牵动着公众的神经,也引发了人大代表的热议。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府职能的相关知识,回答政府应如何应对环境问题带来的挑战。
(2)假如你是人大代表,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将如何履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政治问题,努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运用《政治生活》中有关政党的知识,谈谈党为什么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