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留下祖训:“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古代唯宋朝有此家法。宋真宗亲自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回话:“就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在北宋,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但台谏官的选择和去留由皇帝亲自决定。……两宋共有134位宰相,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
涌现出一批学者型官员。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到了18世纪末,由于“恩赐制”的影响,文官系统相当紊乱:1786年,海军部财务处长官和陆军部主计处长官每年分别花费500镑和1000镑雇人代职,官俸剩余部分留作己用。……最显荒唐的是一批领取干薪者的存在。他们虚领职衔,无所事事,按时支薪,不愁衣食,是典型的寄生者。18世纪30年代,第一任内阁首相沃尔的儿子尚在幼年,每年即可支取400年金。至1780年,有的审计官已有三十余年没有履行职守。……19世纪中后期,议会对文官体制进行全面整顿和根本性改革,建立了近代文官制度。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民国时期,现代的文官制度被引进中国。文官考试有一套极其严格的考试程序:如对褫夺公权,亏空公款,曾因脏私处罚有案,吸用鸦片或其它代用品的人则不允许其参加考试……如考官入闱,即考试院在举行文官考试时,先要聘请一些人为典试委员与襄试委员,这些委员在受命之日起立即启程赴任并住进考试院。在考试期间要断绝一切交际应酬及函电往来,就如同禁闭,一直到考试完毕,出闱以后才恢复自由。入闱期间食宿均在其中。室外、院内警卫森严……监试委员套之任务是监督保证考试的公正严密,纠举徇私舞弊。……试卷之弥封,弥封册号之弥封保管,试题之交出发给,试卷之点收及封送,弥封之拆去与对号,应试人总成绩之审查,及格人员之榜示,都要在监试委员监视之下为之。
——摘编自史新恒《民国时期文官群体初探》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官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性。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状字,经历了约7000年的发展,至今仍充满活力。下图以“虎”、“象”、“鹿”、“鸟”四字为例,分别展现了“汉字七体”的风采:
【材料二】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材料三】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A、B、C、D分别指的是哪几种字体?
(2)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什么时期?
(3)分析出中国印本身所含的三种历史信息。
(4)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名字叫什么?象征了什么?据你推测它属于什么画种?
材料一 “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王安石洞察时艰、思多虑深,以振国安民为己任实施改革。目的是为国家增加资财,方法是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来涵养税源,或节省财政开支。另一方面则在一定程度上公平税负、向普遍纳税的方向努力。单从技术层面上看,王安石这些政策设计是合理的。但它既是一种利益关系的大调整,推行中便迭遭阻碍。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再相,九年再罢,直至人亡政息。
材料二小威廉·皮特,英国首相(任期1784—1801,1804—1806),托利党党魁,首任相时年24岁。美国革命带来的沉重财政负担加上自身财政混乱和浪费,政府信誉极低,内阁不受信任。小皮特迎着困难,进行大刀阔斧的财政税制改革。在税收领域,他有两大贡献:一是系统调整了陈旧的关税壁垒;一是引进了所得税的概念并加以实施。小皮特是坚信亚当·斯密理论的第一位英国政治家,他认为高筑的关税壁垒不利于经济发展,于是他摒弃陈旧复杂的关税,代之以单一征税制,即对一种商品只征收一种税。关税混乱现象得到了整治,走私活动大大减少,国家岁入明显增加。在降低关税的同时,小皮特也广辟财源,增设了一些必要的新税。1792年他宣称征收到100万英镑的新税税款,使该年的总税额比1783年增加了47%。由于18世纪后半叶经济的快速增长,贫富分化日趋严重,有针对性地收取累进的所得税显然十分必要。1798-1799年间,小皮特成功实施了所得税。今天,累进所得税已成为发达国家最主要的税种。
——《税制改革的两位名相——兼论中英传统税收文化差异》
(1)结合所学,将材料一提到的王安石变法中的“转移支付来涵养税源”,“节省财政开支”,“公平税负、普遍纳税”的对应措施各举一例。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中英两国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与改革成败的关系。
(3)结合所学,从国家政治体制的角度分析小威廉·皮特易获得成功的原因。
学习历史,依据一定的视角观察整理历史脉络很重要。这是一位学者整理中国明清时期时代特征的书稿提纲。
(1)请你依据他的思路补足空缺部分。
工业文明的兴起·原工业化时期亚欧诸农业文明的嬗变
一.明清时期中华文明的新变化
1.生产新变化
(1) 农业:新农作物引进
农业种植技术提高
(2)手工业:纺织:棉纺织业取代桑蚕之业成为主要的家庭副业
2.商品经济的发达:
(1)市场网络的形成和全国性统一市场的构建
(2)以日常消费品为大宗商品的长途贩运发达
(3)①
(4)②
(5)③
3.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
(1)手工业:④
(2)农业资本主义因素出现
4.专制主义的统治:君主摆脱相权的纠葛,罢免官僚机构之首的宰相
5.知识分子的新动向:从学术批判向政治批判转变,形成党、社
6.城市居民运动:明:反对矿监矿税使的斗争
清:苏州纺织工人罢工
7.新思想的出现:经济:⑤
政治:⑥
二.伊斯兰文明的扩展
(2)请为他提出一条修改意见并简述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和诗人马基雅维里的生涯和他的其他著作表明,一般情况下他喜欢共和政治而不喜欢独裁政治。然而在其《君主论》中他大谈治国安邦之道,曾多处提及并十分推崇凯撒的治国之术,其目的就是让君主效仿这个虽以凶残著称,却给罗马带来和平统一的君主。他希望人们相信,如果君主们能够听其谏言,采用实用主义的道德准则,就能在更加现实的基础上重构政治,重振古罗马帝国雄风。“一个真正有德行的君主的特征,将是愿意去做必然性所命令的任何事情——不管行动碰巧是邪恶的还是有道德的——以便达到他的最高目的。”
莎士比亚了解马基雅维里,这是肯定的。他们在君主观上有着相当程度的相似:二者都主张君主身为一国之君,应把国家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君主要采用实用主义的道德准则,治国安邦、使国家强大统一。
——《莎士比亚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观之比较》
(1)归纳材料一中的君主观,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历史进步性
材料二英国走的是一条具有首创意义的改革渐进式的道路,通过自我调节曲折缓慢发展的速度,采用灵活与稳定交织的开放流动形式,不断完善其政治体制和改变传统政治结构;它的发展又是建立在英国君主制、司法制、议会制、内阁制、文官制和地方政府制度等内容相互依赖、彼此影响和不断发展完善之基础上的。此外,独特的发展历程与英国鲜明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政治文化特征也是密不可分的。
——《英国式政治民主制的发展特性及其文化溯源》
(2)英国后来确立起来的政体与莎士比亚时代的主张有何异同?造成差异的根本原因如何?
材料三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相互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3)近代美国民主政体建设中,对英国的民主探索成就有何借鉴和发展?其发展对美国而言最大意义何在?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资本主义政体探索的认识。
世界各国为寻找适宜的制度一直进行了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政治制度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这种“政治自由化”在当时的意识形态如何体现?
材料二“光荣革命”…… 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光荣革命”奠定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开创了英国历史的新纪元,同时也促使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形成了。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一一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2)材料二中“更新和传统”在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材料三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然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铸造,方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3)根据材料三,概括钱穆先生的观点。在20世纪初期和50年代中国曾从国外移来制度,但最终都没有成功,请用史实说明。中国领袖又分别提出了什么新的理论?
材料四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主政治进行了怎样的斗争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