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②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的许多作品那里得到印证,如《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③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④关于古琴的起源,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既然传为先古圣贤所作,古琴理所当然地成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因此,其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例如,古琴的形状以前宽后狭为标准,其实是象征尊卑的意涵。《风俗通》中记载了:“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说明了古琴最初的尺寸象征四时五行,到后来文王、武王加的二弦,则是有君臣之恩的意义在里面。至于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征闰月。另外,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⑤所谓“焚香操琴”,对琴乐艺术的欣赏,讲究的是一种“净”与“静”的体现。古琴音乐之所以能够给予人们一种曲调高古的意境,这是因为古人对于弹琴的时机、心情、仪容以及气氛,甚至在对象的选择上,都是非常讲究的。有所谓“六忌、七不弹”之说。“六忌”是指大寒、大暑、大风、大雨、迅雷以及大雪六种天气气候,“七不弹”则是指:闻丧者、奏乐时、事冗时、不净身、衣冠不整、不焚香以及不遇知音等七种情况,都不是弹琴的好时机。
⑥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古琴被视为圣人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性的凭借,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人与君子的风范,一律不准弹琴。班固在《白虎通》中记载:“琴者,禁也。所以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可见古琴又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因此,比起其他中国乐器,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君子修身养性的精神境界。
(选自2011年7月15日中国国学网,有删改)
下列有关“古琴”的描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古琴早在孔子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
B.先秦时期,古琴除了作为雅乐出现在许多重大神圣的场合外,还被人们用来抒情咏怀,在民间流行,深受人们欢迎。
C.古琴在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谁最早制造了古琴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许多说法也仅是传说而已。
D.作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古琴被人们赋予了许多特殊的含义,如其前宽后狭的形状被寓以尊卑之义。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琴是遗存最为丰富的一种乐器。不仅有许多古琴精品传世,还有大量的琴谱、琴曲被保留了下来。
B.古人对弹琴的各种条件及弹琴对象的选择十分讲究,这也是古琴音乐能让人感受到曲调高古的意境的原因。
C.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因此,比其他中国器物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D.古琴被认为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是圣人治理国事的准则,它的地位是棋术、书法、绘画所不能比的。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有许多诗歌内容涉及古琴,可见,在春秋时期或者更早,古琴就已经是一件受到人们欢迎的乐器。
B.古琴在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特殊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如“文王、武王加二弦”之举赋予了古琴君臣之恩的含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等。
C.关于古琴演奏,古人有“六忌、七不弹”的说法,古人认为如果遇上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或者哪怕只是事务繁杂、衣冠不整都不可以弹琴。
D.古琴较之其他中国乐器,更能展现出君子修身养性的精神境界。古琴一张,却可尽展文人雅士之傲骨风姿。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午后的故事
一声尖啸刺耳的叫骂声在大街上响起,像平空炸起一颗响雷,撕破了大街的宁静。当时是午后,阳光明亮亮的,没有多少事要去做的人们三五成堆聚在大街两旁侃大山下闲棋,街道上有流水一样的行人。听到这一声叫骂,人们不约而同地伸长脖子睁圆眼睛朝叫骂的地方望去。
只见一个壮汉手持一把锋利的菜刀在大街上狂奔,他满脸杀气,一边狂奔一边叫骂。
壮汉手中的菜刀在明亮亮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像一道火绳烧灼着人们的眼帘。大街的行人纷纷停下来,像被谁无声指挥着似的一同往街道两旁挤靠。街道两旁的男男女女也都站起来,紧张地往更里面的地方挤靠。一时间街道两旁形成两堵人墙,人们都屏住呼吸茫然地看着大街上那个狂奔的壮汉。
壮汉还在叫骂,狂奔。大街上空荡荡的,仿佛静止的流水。在午后,整个大街上只有一个壮汉在狂奔,在叫骂。
“站住!放下你的刀!”
突然,一声炸雷在大街上炸响,震得两旁的人墙悸动一下,人墙上的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地循声望去。
一个老人站立在大街中央像巍然挺立的一棵松,迎面拦住狂奔叫骂的壮汉。
壮汉仿佛没有听见老人的喊声,仍然挥舞着菜刀往前狂奔,他手中的菜刀闪着亮光犹如一条吐着毒信的长蛇。
“站住!放下你的刀!”
老人又大吼一声,声若洪钟。
壮汉这次听到了,他一楞怔停下来,狐疑地瞅一眼老人。
老人像挺立的一棵松拦住他的去路。但很快壮汉又凶相毕露,狂嚣起来,他疯狂地挥舞着手中的菜刀,像空中无数条毒蛇在吐信
“让开!我要杀林三,不关你的事。”
老人岿然不动,威严地吼道:“放下你的刀!”
壮汉声嘶力竭地叫道:“你让开!不让开我先杀了你再去杀林三。”
老人说:“放下你的刀!我不会让你走过去,除非我倒下。你听着,要是死,我已经死过三次了。小鬼子的子弹从我前胸穿过后背钻出,我没有死;红卫兵把我踹下高台,昏迷了三天我没有死;歹徒的刀从我胸前刺进去,鲜血淌了一地我还是没有死。这三次我都没有死,难道还怕再有一次吗?”
壮汉无望地说:“不,你让开。”
老人说:“放下你的刀!我是一个失去儿子的父亲,我不能再让一个父亲失去儿子。”
听到老人这句悲凉的话语,街道两旁的人墙又一阵悸动,像一阵寒风贴着人墙刮过,人们的心都不住地颤抖着。人们都清楚地记得也是这样一个午后,也是男男女女三五成堆聚在大街两旁侃大山下闲棋,街道上行人如流水,三个歹徒在殴打一个年轻人,年轻人就是老人的儿子。当时没有谁出来阻拦,大街上仿佛空无一人,老人的儿子被打倒在地,肠子流出一堆,一个鲜活的生活在午后明亮亮的阳光下,在众目睽睽之下枯萎了。
“放下你的刀!”老人又高声吼道。
壮汉无力地哀号一声:“不——”可是他拿菜刀的手抽搐起来,剧烈地抖动起来,“哐啷”一声,菜刀落在地上,像一条僵死的蛇
壮汉捧着脸蹲下来,忽然放声痛哭。
老人依然站立着,午后的阳光明亮亮地照在老人身上,老人像巍然挺立的一棵松。
小说的题目是“午后的故事”,文中多次写到午后明亮亮的阳光,作用是什么?(每个要点不超过15个字)
答:




作品是怎样从正面、侧面表现老人的崇高品格的,请对描写方式和人物性格做出简要的说明。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文中三次以毒蛇为喻对菜刀进行对比性描写,作用是什么?
答:

故事的结尾写“壮汉捧着脸蹲下来,忽然放声痛哭”,这一细节表现了壮汉怎样的复杂心情?谈谈你的理解。(至少答三点,每个要点不超过15个字)
答:

现代文阅读
两株玉兰树
陈忠实
清明前一日回到老家,到村子背靠的白鹿原北坡上,在父母的坟头烧了一堆被视为阴币的黄纸。尽管明知这是于逝者没有任何补益的事,然而每年此日不仅不能缺少,甚至早早就泛溢着一种甚为急切的情绪。自己心里明白,上坟烧纸和跪拜的行为,无非是为消解对父母恩德亏欠太多的负疚心理,获得一种安慰。
天气很好。温润的风似有若无。西斜的依然明媚的阳光下,原坡和河川满眼都是蓬勃的绿色和黄色,绿的是返青的麦苗,黄的是盛开的油菜花,间有零星散落在坡梁上杏花的粉白。
回到老屋小院,便坐在前院闲聊。许是那种负疚心绪得到消解,许是得了这明媚春色的滋润,竟是一种难得的轻松和平静。记不得是谁颇为惊诧地叫了一声,玉兰树开花了。我便朝大门右侧的玉兰树看去,在树梢稍下边的一根分枝上,有两朵白花。我的心微微一颤,惊喜得轻叫一声,从坐着的小凳上站起来,几步走到玉兰树下,久久观赏那两朵玉兰花。那是两朵刚刚绽放的玉兰花,雪白,鲜嫩,纤尘不染,自在而又尽情地展示在细细的一根枝条上,洁白如玉,便想到玉兰花的名字确属恰切。玉兰树尚不见一片叶子,叶芽刚刚在枝条上突出一个个小豆般的苞,花儿却绽放了。我久久地看那两朵花儿,竟然不忍离去。玉兰花在我其实也算不得稀罕,见得也早也多了,之所以发生一缕不寻常的惊喜,这是开在自家屋院里的玉兰花,而且是我栽植的玉兰树苗,便有了一种情结;还有一种非常因素,就是这株玉兰树苗成长过程的障碍性经历,曾经让我颇费过一番心思。
几年前我重回原下小院读书写字,一位在灞河滩苗圃打工的乡党,闲聊中听说我喜欢玉兰花,便给我送来一株不过食指粗的幼苗,我便在大门右侧的围墙根下挖坑栽下了。为了便于浇水和保护,我在玉兰幼苗四周用砖箍了一圈护栏。得到我的用心守护和浇灌,玉兰树苗日见蹿高,分枝,加粗,蓬蓬勃勃,生机盎然,我便期待花苞的出现。恰好盼到玉兰树应该发苞开花的规定期树龄,不仅没有开花,失望且不论,等到叶子成型,我发现了非常的征象,本应是深绿色的叶子,却呈现着浅黄;即使到盛夏烈日暴晒的时候,各种树叶都变得深绿近青的颜色,我的玉兰树叶反而由浅黄变得几乎透亮了。任谁都会看出这是一种病态的表征。村里乡党见了,有说是蛴螬咬了树根,有说是缺肥,有说是化肥施多烧了根,等等。后两种说法不能成立,我栽植时填的是农家粪土,不缺肥更不会发生烧根的事,倒是蛴螬啃食树根有可能发生,却也无可奈何。我曾扒土寻找蛴螬,一只也未见到。我就怀疑大约是玉兰根自身发生了什么病患。
等到第二年,玉兰树仍然是满树病态的黄叶,自然不会开花了。我便有所动摇,这株病态的树会不会自愈?需得几年才能缓解过来?如果等过几年不仅缓解不了反而病情加重以致枯死了,那我就会白等了。我便想挖掉它,重植一株。拿着镢头刨挖的一瞬,却似乎听到一种凄婉的求生的哀音,那一片片透亮的黄叶似乎也幻化成哭相,我便举不起镢头来。突然想到,任它继续存在着,如果真的挨过了病患,当一树健康墨绿的叶子呈现在小院里的时候,我会获得一种别样的欣慰和鼓舞;如果万一病患发展到发生枯死,再换植一株也无妨,这株玉兰树便保存下来。约略记得去年夏天回家,玉兰树的叶子变绿了,尽管仍不像正常的叶子那么深色近青的绿,却不是往年那种透亮的黄色了,我不由得庆幸,它的病情缓解了,更庆幸我握在手里的镢头没有举起来……今年,这株玉兰树开花了。尽管只有两朵,却是一种美的生命的胜利。遭遇过生存劫难之后开放的这两朵洁白如玉的玉兰花,就不单是通常对所见的玉兰花的欣赏的愉悦了,多了一缕人生况味的感受。(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简述第二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请概括说明文章中这两朵玉兰花有什么特点?描写这两朵玉兰花时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结合全文,仔细品味文章最后“多了一缕人生况味的感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意外
[德国]梅洛利
虽说二人世界的生活非常甜美,但将要到期的购房债务困扰着他们。昨晚,他们又为此吵了一架。但在餐桌上,塔玛拉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边吃边和丈夫商量:“威廉,我开车去一趟丹佛,找银行谈一次。如银行能同意我们分期付款,我们那笔债不难偿清,咱们也不必为此吵架了。”
汽车在一条僻静的大道上行驶,突然,塔玛拉看到路边躺着一个人。救人要紧!她赶紧停车。
那人在痛苦呻吟,就在塔玛拉伸手的一刹那,那人跃起,用手枪顶着塔玛拉:“别出声!我叫佐林,是个讨人喜欢的人。快,开车!”
塔玛拉心中一惊。清晨,电台里说有个叫佐林的杀人犯从中央监狱逃出来。
车厢里响起轻轻的嗡嗡声。“什么声音?”“是无线电话。”佐林威胁道:“快接!放老实些!”话筒中传来威廉的声音:“塔玛拉,我为昨晚吵架的事向你道歉。你现在到什么地方了?”“快到丛林古堡了。咱们的小宝贝莎丽坦乖不?你替我好好地亲一亲她!”
汽车驶到加油站。“咱们该加油了。”塔玛拉说。歹徒瞅了一眼汽油计量表:“好吧,你待在车里,闭上嘴!”
歹徒冲着加油站的管理员叫道:“把油箱加满!”塔玛拉从后视镜中看到一辆警车驶来。
两名警察把车停在路旁,一边测试胎压,一边与管理员聊天儿。塔玛拉把车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
汽车继续行驶,在路口遇上红灯,并行的车道上停满了各式轿车。这时,从左边的一辆车上走下一名男子,敲了敲塔玛拉的车窗。
“对不起,先生。”那人有礼貌地对歹徒说,“借个火,可以吗?”
歹徒正好从烟盒里取了支烟在点火,他无可奈何地一手拿着打火机,一手按车窗的升降钮。
就在这一刹那,那个人抓住歹徒的手腕,用枪顶住他的太阳穴:“别动,我是警察!”另一侧的车门被打开了,“别害怕,塔玛拉!”另一名警察对她说。
“谢……谢谢两位!”她噙着眼泪说。
“您该谢谢您的先生。”警察说,“与您通完电话,他就意识到出事了。我们的同事在加油站认出坐在您身边的正是越狱杀人犯佐林。塔玛拉太太,顺便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抓住杀人犯佐林的赏金相当高,我想,您正需要这样一笔钱吧?”
为什么威廉与妻子通完电话就意识到塔玛拉出事了?他可能会为警方提供哪些信息?
文中画线的句子“歹徒正好从烟盒里取了支烟在点火,他无可奈何地一手拿着打火机,一手按车窗的升降钮”,用词很有表现力,请评析一下“无可奈何”的表达作用。
塔玛拉为什么在加油站把车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
小说情节的发展中出现了哪些“意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________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________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________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依次填入上文横线上的词语,与文意最相符的一项是()

A.竟至竟会竟会 B.竟会竟至竟能
C.竟能竟会竟至 D.竟至竟能竟会

下面对“以最坏的恶意”和“出于我的意外”这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是()

A.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的程度令人发指,出人意外。
B.中国女性如此之临危不惧真是出人意外。
C.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和中国女性临危不惧的精神均出人意外。
D.作者是向来从坏处看“中国人“的,但对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还没有料到,中国女性的临危不惧的精神也出人意料。

对“我说不出话”的主要原因分析最恰当的是()(2分)

A.因痛失优秀青年而伤心得说不出话来。 B.因“出离愤怒”而说不出话来。
C.跟段祺瑞反动政府无理可说。 D.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此时并不想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泪为谁流
夜,黑得出奇,静得怕人。
一个佝偻的身躯,迈着蹒跚的步伐,走向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玉米地。是父亲。
一副挺拔的腰板,眨着智慧的眼睛,藏在那片既陌生又熟悉的玉米地。是儿子。
父亲是慈爱的父亲,为了儿子有出息,他起早贪黑,辛苦劳作,供儿子上学。
儿子是懂事的儿子,为了父亲的期望,他废寝忘食,刻苦学习,来报答父亲。
听到儿子考上大学的消息,父亲布满皱纹的老脸绽放出了光彩,似乎突然间高大了许多。
看着父亲欣喜若狂的样子,儿子充满朝气的小脸笑得更加甜了,仿佛幸福的大道已铺好。
然而,大笔的学费怎么办?多年来,父亲一直东挪西借,几亩薄田根本不够儿子那已经很节约的花销。父亲双眉紧锁。
儿子不忍让父亲赔笑、求人,故作镇静地说:“我不念了,没用!”
“啥?”父亲跳起来,双眼瞪得大大的。身子微微发抖,齿缝间蹦出一个字:“念!”
“啊!”儿子清醒了。父亲辛辛苦苦,为的就是今天,如果不念,父亲会更伤心。
佝偻的身躯移进了玉米地,布满老茧的手慢慢地伸向那熟悉的玉米棒子。那是他的希望。
挺拔的腰板深吸了一口气,握惯笔管的手抖动着抓紧落尽叶子的枯树棒子。那是他的怒气。
一声闷哼,长老茧的手从玉米棒子上滑了下来,父亲的头在流血!
一声惊呼,握笔管的手已不能再抓住枯树棒子,儿子两眼直直的。
来不及清楚这一切,佝偻的身躯缓缓倒下。
想不到失手铸成大错,挺拔的腰板“扑通”坐地……
夜,静得怕人,黑得出奇。猛然间,电闪雷鸣。黑得出奇的夜异常恐怖。
片刻间,风雨大作。……
父亲是为了儿子: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活虽累,钱却少,至少能给儿子买点好吃的,来补养一下儿子虽高大却瘦弱的身子。父亲攥了攥枯瘦的手。
儿子是为了父亲:在放假期间看护田地。夜虽黑,胆虽小,为了能让他日归家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庄稼没受损害而露出笑容。儿子咬了咬雪白的牙。
父亲是合格的父亲。精心的他舍不得花车费,步行三十里,摸黑到家的情况下也不忘到自家的玉米地看看。
儿子是称职的儿子。眼尖的他在发现有人闪入玉米地后,顾不得害怕,抡起了木棒,他不能让父亲苦心经营的成果被人偷走。
于是,独生子的满腔怒气化作对父亲的当头一棒……
夜,更静了,有的只是那雨声:嘀嗒,嘀嗒……
不,这不是雨!这是老天在流泪!
整个故事以“黑夜”为背景,文中多次描写黑夜的景象,其用意有哪些?
“父亲是合格的父亲。”纵观全文,父亲的“合格”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说以“泪为谁流”作标题,其含义是什么?
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小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你最欣赏小说中哪一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