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0℃时,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
B.40℃时,分别在100 g水中加入45 g甲、乙, 所得甲、乙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
C.40℃时,将10%的甲溶液降温至2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
D.40℃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 |
甲、乙、丙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单位:g/100 g水)见下表:
物质 |
0℃ |
30℃ |
60℃ |
90℃ |
甲 |
13.3 |
45.8 |
110 |
202 |
乙 |
35.5 |
36.0 |
37.1 |
38.1 |
丙 |
0.18 |
0.16 |
0.12 |
0.08 |
根据表中数据可推出的结论是
A.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甲>乙>丙
B.30℃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甲>乙>丙
C.降低温度可使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使甲物质从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析出,一般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用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下还原氧化铜,发现已制得的铜又很快变黑了,你推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反应开始时,没有把试管内的空气排干净 |
B.温度太低 |
C.铜没有在一氧化碳气流中冷却而又被空气中氧气所氧化 |
D.试管口倾斜了 |
将100克20%的硝酸钾溶液倒掉一半,然后加入50克水搅拌均匀后再倒掉一半,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A.30% | B.20% | C.10% | D.5% |
欲将30℃时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来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一定减少 | B.溶液中溶质质量一定增加 |
C.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 D.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采用的方法是
A.通入石灰水 | B.点燃 |
C.通过灼热的CuO | D.通过灼热的木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