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
| C.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 D.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
清朝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写到:“盖(孝文)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此话属于对孝文帝改革的
| A.客观表述 | B.客观记载 | C.客观评论 | D.主观评论 |
“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这一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 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
| C.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 D.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
对比下列两幅图,可以观察到的政局变化是
| A.“尊王攘夷” | B.楚王问鼎 |
| C.三家分晋 | D.秦修万里长城 |
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
|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 B.从方国联盟到封邦建国 |
| C.从方国联盟到郡国并立 | 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专制 |
至今仍有史学研究者质疑二里头文化即夏文化的结论,其主要原因是
| A.在时间和地域上不吻合 | B.传世文献记载不可靠 |
| C.出土文物有限不足为证 | D.未找到直接文字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