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教科书里的西方人,侵略者、压迫者的形象居多;八十年代,比较友善的形象明显增多。这一转变
| A.折射出中国外交形势开始趋向缓和 |
| B.表明中国对两方价值观念的完全认同 |
| C.体现了中国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
| D.标志中国经济与西方经济全面接轨 |
促使近代西方列强认识到中国民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的历史事件是( )
| A.三元里抗英 | B.义和团运动 |
| C.辛亥革命 | D.抗日战争的胜利 |
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写道:“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其中“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指什么?她的割占和什么条约有关?( )
| A.澳门;《南京条约》 | B.香港;《马关条约》 |
| C.香港;《南京条约》 | D.台湾;《马关条约》 |
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太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20余年(1897--1920)。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
| 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照片 |
| C.孙中山宣誓就职的照片 | D.与义和团冲突的日记 |
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日,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涉及3291件事情,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改革行省制 | B.设置军机处 | C.废除宰相制 | D.对外战争繁多 |
唐朝掌管草拟和颁发政令以及审核政令的机构分别是( )
| A.中书省和门下省 | B.门下省和尚书省 |
| C.政事堂和门下省 | D.中书省和尚书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