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A. | 19世纪70年代 | B. | 19世纪80年代 |
C. | 19世纪90年代 | D. | 20世纪20年代 |
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 | 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 B. | 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
C. | 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 D. | 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 | 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 B. | 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
C. | 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 D. | 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
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
A. | 陈子昂 | B. | 岑参 |
C. | 王维 | D. | 李白 |
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A. | 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 B. | 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
C. | 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 D. | 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