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 A.商品输出的要求 | B.垄断贸易的要求 |
|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 D.资本输出的要求 |
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撼。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他认为,制约光绪没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原因是( )
| A.性格怯懦 | B.清朝祖制 | C.君主制度 | D.宗法制度 |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 )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 B.井田制的瓦解 |
| C.冶金技术的进步 | 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
在中国古代,常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的做法,体现的是以皇权为代表的个人立法与决策后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并开始有所改观的是()
| A.汉初的内外朝制度 | B.隋唐三省体制 |
| C.宋代两府三司制度 | D.明朝内阁制度 |
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
|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 B.官僚政治的弊端 |
| C.中央集权的削弱 | D.行政效率的低下 |
(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形成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中央集权体制 |
| B.扩充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 |
| C.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 |
| D.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