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
|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
乔治三世(英国君主,1760—1820年在位)统治时期,内阁名存实亡,政党被视为大逆不道……权力平衡的重心,在沃波尔内阁时,是由上院滑向下院,现在却是从议会滑向君主。这段材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君主立宪制开始建立起来 |
| B.君主专制权力得以复辟 |
| C.政党政治发展遇到新契机 |
| D.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 |
罗素说:“我们习惯于指出,希腊人的‘民主’是不充分的,因为它排除了妇女和奴隶。但是我们并不总能认识到,在某些重要的方面,它比起当政府扩大时所可能有的民主来,要更加民主,每位公民对每一问题都能够表决。”可见,罗素认为( )
| A.直接民主具有一定合理性 |
| B.直接民主有严重的局限性 |
| C.希腊民主更强调集体统治 |
| D.希腊民主是人类黄金时期 |
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有学者认为这是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 A.政权发生更替 | B.社会形态转变 |
| C.国力对比变化 | D.文化途径迥异 |
汉武帝时,刺史巡察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吏。第一条是诏问“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另外五条分别是打击地方豪强“侵渔百姓,聚敛为奸”、“怒则任刑,喜则淫赏”、“苟阿所爱,蔽贤宠顽”、“恃怙荣势,请托所监”、“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等行为。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
| B.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强势力 |
| C.阻止农民破产,增加政府收入 |
| D.防范官员腐败,稳定社会秩序 |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 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
|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
|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
|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