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掀起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
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他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和技术的有机结合,使资本家高兴地手舞足蹈,科技的光辉令人心花怒放……
——《科技发展史Ⅱ》
请回答:
(1)“地理上的发现”指什么?
(2)“地理上的发现”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依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的客观进步性。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有哪些?(举出至少三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节选)第二次工业革命大事记
1866年 |
德国 |
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
1870年 |
比利时 |
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 |
1875年 |
法国 |
第一座发电厂在巴黎建成 |
1876年 |
美国 |
贝尔发明电话机 |
1879年 |
德国 |
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电机机车 |
1879年 |
美国 |
电气设备工厂生产了价值190万美国的产品 |
1882年 |
美国 |
爱迪生在纽约市珍珠街建成第一座中心发电厂,把输电线联在网络 |
1890年 |
美国 |
电气设备工厂生产了价值高达2180万美元的产品 |
1902年 |
美国 |
已有发电厂3621座,装机容量为121.2万千瓦 |
1907年 |
德国 |
23.3万家机器动力企业中,使用电动机的企业有7.1万家,总马力达到190万以上,居各种动力之首,占动力总数的30.6% |
材料二 1865年4月9日,持续四年之久的美国内战,以北方获得最后胜利而告结束,美国重新恢复了统一。……从1859至1899年,美国的工业产值由18.8亿美元增至114.07亿美元,增加近5倍。……轻重工业的比重,1860年为2.4:1,1900年已改变1.2:1……工农业的比重也发生了显著变化,1889年的工业产值已超过农业约2倍。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为了摆脱困境,国内同一工业部门的大生产者联合为一个“托拉斯”,即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
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产量,在彼此间分配产量,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但是,这种托拉斯一遇到不景气的时候大部分就陷于瓦解,正因为如此,它们就趋向于更加集中的社会化……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地域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电力发明对历史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19世纪末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托拉斯”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及国际关系角度分析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出现的影响。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重要环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创深病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以曾、左、李为代表的洋务派受“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既忧心清王朝衰败,也深恐中国被列
吞噬,因而力主“新政”,改弦更张以谋求“自强”。……先后设立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第二阶段办起了一些民用企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河北的开滦煤矿,天津等地的电报局、织布局等。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甲午战后(六年间),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已,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并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40年代的经世之学与传统经世之学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种变化。
(2)材料二中“新政”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政”在中国经济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
(3)列举材料二中“反应有两种类型”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反应类型对于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亡途径的不同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迹阴阳终岁之行,以观天之所亲而任。
——《春秋繁露》
材料三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
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来源。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的影响,并分析“理学成为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的原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材料二太史令南阳张衡对曰:“……中间以来,妖星见于上,震裂著于下,天诫详矣,可为寒心。明者消祸于未萌。今既见矣,修政恐惧,则祸转为福矣。”
——《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三张衡的仪器叫“候风地动仪”。为什么是“候风”?古人认为,地震是因为阴阳两气相搏而成。我们现在的科学认为是地壳板块和板块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地震。……既然有气的变化,那么就会产生风,所以它叫候风。张衡做的装置就是来测定气的变化的,气的变化就是风,那么哪个地方有地震,哪个方向就有气的变化。就有风来,就可以测到。当然这个“风”还是跟震动有关的。“阴阳气”是用一种物理的概念而不是神秘的概念来解释地震,应该说是当时的科学。
——孙小淳(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的功用。有人对张衡制造地动仪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你是如何认识的?
(2)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评价张衡在科学研究中的认识视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因此,缔约国同意如此种武装攻击发生,每一缔约国按照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所承认之单独或集体自卫权力之行使,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协助被攻击之一国或数国以恢复并维持北大西洋区域之安全。此等武装攻击及因此而采取之一切措施,均应立即呈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安全理事会采取恢复并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必要措施时,此项措施应即终止。
——摘自《北大西洋公约》
材料二北约在冷战后不断扩大自己的“维和范围”;组建的快速反应部队具备相当的行动能力;在东扩的同时与和平伙伴关系国加强合作,并拟与亚太一些国家建立合作机制,将自己的“触角”伸向更远地域。北约高官一再声称,北约要发展在世界任何地点展开行动的能力。由此可见,北约早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集体防御机构,它的主动出击一面日显突出。
——《“全球伙伴关系”剑指何方》(新华网2006年4月9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大西洋公约》的性质,比较“二战”后美国谋求全球霸权的方式与历史上的英国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北约”及其机构性质与成立初期相比有何变化?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