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大量排入水体,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时可引发蓝藻暴发,使水域生态遭到破坏。控制蓝藻疯长,同时“变废为宝”是减轻“绿色灾害”的有效途径。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蓝藻与该水域其他生物构成了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
(2)下表为某湖泊不同营养状态的各种藻类种群组成情况。

营养状态
藻类种群组成
铜绿微囊藻
鱼腥藻
斜生栅藻
汉氏菱形藻
薄甲藻
小定鞭金藻
重度富营养
50%
25%
14%
10%
0.5%
0.5%
中度富营养
5%
40%
42%
12%
0.5%
0.5%
轻度富营养
0%
25%
60%
14%
0.5%
0.5%
贫营养
0%
0.5%
10%
11.5%
10%
68%

据表分析,检测水中重度富营养化的指示生物是___________,在中度富营养化水体环境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是鱼腥藻迁入新环境后,某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单项选择)

 
1900年
1910年
1920年
1930年
1940年
1950年
1960年
1970年
基因A的频率
0.99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10
基因a的频率
0.01
0.19
0.36
0.51
0.64
0.75
0.84
0.90

A. 由于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该生物发生了进化
B. a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适应新环境
C. 1970年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8%
D. 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
(4)经治理后,该湖泊的水域主要分为河蟹网围养殖区及航道区,这两个区域植物种类差别体现了该湖泊水生植物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河蟹同化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外,其余的全部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群落的主要类型 生态城市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0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在1945年的8月,美国在日本的长崎和广岛分别投放了原子弹。原子弹的爆炸,给日本军国主义以致命的打击,同时也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核辐射持续时间很长,导致生物的基因突变率大幅度提高。请回答以下问题:

(1)原子弹爆炸后数年后的某一家族,发现有的成员患甲种遗传病(设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有的成员患乙种遗传病(设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上图为其遗传系谱图。现已查明,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则甲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染色体上,乙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染色体上。Ⅲ8和Ⅲ9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并计算他们婚配生一个同时患甲、乙两种遗传病的后代的概率是_____。
(2)日本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对该学校高中03、04、05级学生中可能是由于核辐射引起的丙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你认为他们在调查方案中应包括那些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特尔等在1941年提出了“一个基因一种酶假说”。在生物体内,各类物质或分子是经过一系列代谢步骤合成 的,每一步都受特定的酶所催化。现假设已分离到某微生物的5种突变体(1-5),它们都不能合成生长所需的物质G,但是该微生物在合成途径中,物质A、B、C、D、E都是必需的,只是不知它们的合成顺序;于是分析了这几种物质对各种突变体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


加入的物质
A
B
C
D
E
G
突变体
1
-
-
-
+
-
+
2
-
+
-
+
-
+
3
-
-
-
-
-
+
4
-
+
+
+
-
+
5
+
+
+
+
-
+

注:+表示生长,-表示不生长。
(1)上述A-G物质合成的顺序为___________。
(2)___________物质是突变体3的生长因子。
(3)突变体2在_________两种物质之间合成被阻断,原因是_________。

下图表示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



d

(1)若图中的X表示淀粉酶,则e过程必须经过_________________两个阶段才能合成X。若图中的X表示人体胃蛋白酶,则在人体消化道内参与d过程的消化液有_____种。

(2)如果某植物是C4植物,若用 14C标记CO2分子,则14C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将依次出现在(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图中g过程是不可逆的,则发生在哺乳动物的_________器官中,_________激素可促进这一过程 。
(4)如果在人体内,通过h过程合成的氨基酸属于_________。
(5)在生态系统中,能够完成c过程的成分是_________,其中_________的增加能够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

近几年来,各国屡次报道生物入侵破坏生物多样性和当地生态平衡的事例。薇甘菊原产生南美洲,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国海南岛开始发现,内伶仃岛1996年开始受到薇甘菊的肆虐,一束束薇甘菊藤蔓交织成网,将其他植物覆盖绞杀致死,岛上25%的面积被其侵占,树林变为草地,猕猴等珍稀动物因缺乏食物而濒于灭绝。
(1)薇甘菊进入内伶仃岛内,其种群数量呈_______曲线增长,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这是因为生物具有的___________特性,从生态学观点看其生活环境__________。
(2)薇甘菊对内伶仃岛生态系统的破坏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3)你认为可采取什么样的防治办法?


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并证明该细菌感染胃部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这一成果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对胃病的认识,大幅度提高了胃炎等患者获得彻底治愈的机会,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作出了贡献,并最终获得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如图)。人类是幽门螺杆菌唯一自然宿主。据估计,全世界约50%的人胃部都“藏”有幽门螺杆菌,但只有极少数受感染的人会患上胃溃疡等胃病。
(1)目前,已经可以通过抗体试验、内窥镜检查和呼气试验等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抗生素(如青霉素、庆大霉素等)的治疗方法已被证明能够根治胃溃疡等疾病。对于抗生素杀菌的原理,有人做了如下探究实验:将不同浓度的新鲜血清,分盛在特定的容器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幽门螺杆菌菌种,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各容器中菌体数量I;再往各容器中加入等剂量的青霉素,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各容器中菌体数量II。如下表所示:

容器编号
1
2
3
4
不同浓度的血清
浓缩1倍
浓缩0.5倍
标准血清
稀释0.5倍
菌体数量(个/mL)
I(未加入青霉素)
2200
2180
2180
2000
II(加入青霉素)
3000
2000
0
0

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①抗生素杀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②请你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增设一个简便易行的步骤(所需材料自定)验证这一杀菌的原理:
A.增设的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B.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在该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对影响幽门螺杆菌种群生长的因素的推测,进一步确定一个探究实验的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