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起飞。回答下列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城市带发育不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
| A.气候温和湿润 | B.河网密集 |
| C.矿产资源丰富 | D.临江面海的地理位置 |
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 )
| A.市场机制比较成熟 | B.特色经济形成规模 |
| C.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 D.第一产业发展迅速 |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倡导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支援西部地区,从全局上看主要是为了 ( )
| A.利用西部的大量富余劳动力 | B.提供西部所需的大量建设资金 |
| C.向西部提供人才、技术支持 | D.保持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
某外商欲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集成电路生产厂,选择厂址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有( )
①临近原料地 ②靠近市场 ③有高素质的科技人员 ④临近机场和高速公路
| A.①②③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③④ |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若右图表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圈,①表示近地面气流,③表示高空气流,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
| B.①为信风带,风向为东北风或西南风 |
| C.在④的作用下形成丰富的降水 |
| D.丙处气压高于丁处 |
若右图表示大洋环流,则图示模式最可能出现在
| A.北太平洋的中高纬度 | B.北太平洋的中低纬度 |
| C.南太平洋 | D.北印度洋的冬半年 |
若右图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①~④为水循环环节,甲、乙为下垫面,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海洋、乙为陆地 |
| B.④表示在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形成降水 |
| C.人类对③环节施加影响的主要方式是,修水库和跨流域调水 |
| D.黄土高原的地貌、黄河三角洲的形成都与①环节密切相关 |
冰岛位于北大西洋,它由沿裂谷溢出的上地幔物质堆积而成。冰岛有“极圈火岛”之称。结合冰岛活火山带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组成冰岛的岩石主要是
| A.大理岩 | B.玄武岩 | C.页岩 | D.石灰岩 |
冰岛的活火山带东、西两侧的板块分别是
| A.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 | B.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
| C.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 | D.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 |
关于冰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 B.内力作用突出,没有外力作用 |
| C.火山活动频繁,但没有地震出现 | D.处于生长边界,地热资源丰富 |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但这个差异性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各题。指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地理事物一般是
| A.地形地势 | B.气候类型 | C.植被类型 | D.士壤类型 |
在我国东部,从济南到海南,自然带依次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带 |
| B.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
|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 |
| D.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
自然带沿一定方向递变规律是:森林→草原→荒漠,这种分异规律
| A.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均有可能 |
| B.一定是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
| C.一定是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
| D.一定是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
读某大洋某季节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示洋流环流系统最有可能出现的月份是
| A.4月 | B.7月 | C.11月 | D.2月 |
②海区洋流向东流的主要动力是
| A.东北信风 | B.东北季风 |
| C.西南季风 | D.东南信风 |
图中①处草原与我国内蒙古东部的草原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 A.①处为热带草原,内蒙古东部为温带草原 |
| B.①处的草稀疏、矮小,内蒙古东部的草茂密、高大 |
| C.①处受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
| D.内蒙古东部的草原主要是因为地势高、降水少导致的 |
读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图,完成下列各题。
有关甲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位于大降内部,降水稀少 |
| B.位于亚热带,夏季高温多雨 |
| C.夏季的西南风带来丰沛降水 |
| D.冬冻夏热,雨热同期 |
关于乙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影响 |
| B.高温期受副高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
| C.是世界水稻、玉米的重要产区 |
| D.此种气候类型,在非洲南、北两端都有可能出现 |
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 A.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 B.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
| C.温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 D.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