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2013)》。绿皮书称,2012年农村居民食品支出人均2324元,比2011年增长10.3%。农村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为39.3%,比2011年下降1.1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首次降至40%以下。这意味着
| A.用于食品支出的消费增加,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降低 |
| B.恩格尔系数降低,用于食品支出的消费减少 |
| C.恩格尔系数降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
| D.用于食品支出的消费增加,用于发展方面的消费必然减少 |
“亲,你还在犹豫什么,赶紧下手吧!”这是京东等网上商城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打出的广告语。不仅如此,更多的网络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正被广泛使用。这说明()
①网络语言正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生活
②网络语言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被动的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著名作家龙应台在谈及有关“文化是什么”的话题时,说道:“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他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上述观点说明了()
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塑造着人
②文化是可以通过人的社会行为体现出来的
③文化是通过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培养出来的
④文化是在个人成长中自发形成的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②③ |
影像的数字化使文化产品的载体越来越轻盈,精神产品的传播也越来越迅捷。互联网的发明和应用,打破了文化传播的时空界限,让文字、视频、音乐可以在瞬间传到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这说明()
| A.新传媒已取代旧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
| B.科技进步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
| C.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
| D.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日渐重要 |
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播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这种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与航海家的海洋文明和马背游牧文明全然不同。后两者强调冒险、进取,前者强调防守、和平。这表明
| A.文化对经济、政治起反作用 | B.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 |
| 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 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
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表明( )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③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来的④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 A.②③ | B.①② | C.①③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