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在一堂化学实验课上,老师为每组同学分别提供了一瓶氢氧化钠溶液,让他们用1%的稀盐酸来测定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以下是几组同学的设想及做法:
(1)甲组同学的实验如下图所示:在烧杯中加入5g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1%的稀盐酸,并不断搅拌,至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为止。

请回答:
①酚酞溶液的作用是;       
②边滴加稀盐酸,边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
③当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时,共用去了稀盐酸7.3g,则甲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用百分数表示)。
(2)乙组同学的设想是: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1%的稀盐酸,并不断搅拌,通过用pH试纸多次测定溶液pH的办法,达到实验目的。
①下列使用pH试纸的方法正确的是(填字母)。

A. 将pH试纸剪成几段节约使用
B. 将pH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中
C. 将pH试纸放在干净的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D. 将pH试纸润湿后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②由于用pH试纸需多次测定,较繁琐,且所测数值不够精确。在老师指导下,乙组同学取了5g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了数字化实验,由计算机描绘出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图像(简单表示为下图)。

请回答:图中a点表示的含义是;b点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有(填离子符号);乙组同学要计算出本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除了要用到已有数据外,你认为还需要的数据是
(3)丙组同学在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中有少量气泡产生。这一"异常现象"激起了他们的探究欲望,通过实验证明:该组用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已经部分变质。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变质的原因;若要除去溶液中变质生成的杂质,请简要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科目 化学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 A 图中制取 C O 2 的化学方程式为,浓硫酸的作用是
(2)将接口 a b 连接,可观察到,仅有下面玻璃管内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上面玻璃管内无明显现象产生。据此说明;①二氧化碳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显性物质。
(3)已知:① C a C O 3 + C O 2 + H 2 O = C a ( H C O 3 ) 2 ;② C a ( H C O 3 ) 2 易溶于水,能与澄清石灰水或碳酸钠溶液反应都生成碳酸钙沉淀,也能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将接口 a c 连接,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后,将试管静置,是固液分离,则上层溶液中可能含有的溶质是。请你设计实验方案加以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上层溶液于试管中,,然后滴加
溶质为

2011年3月,日本地震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碘-131外泄。人体的甲状腺会吸收放射性碘-131,并对甲状腺造成损伤。碘片可减少甲状腺对碘-131的吸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碘-131原子的原子核带53个单位的正电荷,则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2)我国在一些极少数地区也检测到极少量的碘-131,这说明微粒是

(3)碘片中的"碘"指的是(选填"分子","原子"或"元素"),如果人体内缺碘会导致
(4)福岛第一核电站机组反应堆芯释放出的高温氢气接触外界的氧气发生剧烈反应,导致连续爆炸。氢气爆炸时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2011年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到持续干旱,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各地采取措施积极抗旱。请回单下列问题:
(1)有些村民打井取用地下水,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
(2)有些村民往盛有浑浊河水中加明矾和漂白粉,然后作为生活用水,其中明矾的作用是,为了除去河水中的臭味和颜色,可以加入进行吸附。
(3)当地政府采取措施进行人工降雨,可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是

小明将家中清洗伤口用的消毒液——“双氧水”拿到学校的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同学们一起做了如下实验。
【第一组实验】检验该双氧水是否失效。
⑴ 实验过程
①在试管中加入5 mL 的“双氧水”,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未复燃;
②用酒精灯给上述试管加热,液体中有气泡产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仍未复燃;
③如图装置进行操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水槽中冰水所起的作用是

⑵ 实验结论:
【第二组实验】探究:氧化铜(CuO)能否催化“双氧水”分解
[猜想]Ⅰ. CuO不是催化剂、也不参与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Ⅱ. CuO参与反应产生O2,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Ⅲ. CuO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
[实验]用天平称量0.2gCuO,取5mL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⑶ 完成下表:

步骤③现象
步骤⑥结果
步骤⑦现象
结论
溶液中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溶液中有气泡放出,

猜想Ⅰ、Ⅱ不成立,猜想Ⅲ成立。


⑷ 步骤③结束后,用手接触试管底部,感觉烫手。说明“双氧水”分解的化学反应(选填“放热”或“吸热”)。
⑸ 步骤④需用到的实验仪器有:铁架台(带铁圈)、漏斗(带滤纸)、烧杯、
⑹ 操作④中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下列图示中不该出现的情形是_(填序号)。

⑺ 步骤⑦的目的
⑻ 过氧化氢能被CuO催化分解放出O2的反应表达式为
【第三组实验】探究:不同种类催化剂能否改变“双氧水”分解出氧气的量
[实验]分别选用二氧化锰与氧化铜,采用如图试剂与装置实验,测量所得氧气的体积。

⑼ 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连接好装置,从水准瓶注水,量气管中液面与右边液面形成高度差,做好标记,一段时间后,两边高度差(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
⑽ 使用冷水冷凝的目的是_。反应前应将液面调节到量气管的“0”刻度,并使两边液面相平,反应后读数前,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⑾ 两次实验表明,使用不同催化剂在常温下测得量气管读数均为112.0mL(O2的密度为1.43 g/L),则实验中选用的量气管规格合适的是(填字母序号)。
A. 100 mL B.200 mL C. 500 mL
⑿ [实验结论]:不同种类的催化剂改变双氧水分解出氧气的量。
【拓展研究】查阅资料得知实验所取5mL 6%双氧水中含过氧化氢(H2O2)0.34 g。请计算说明过氧化氢中的氧元素是否全部转化为氧气。(请写出计算过程,4分)

下列A ~ D是初中化学中的四个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填空:


(1)A实验试管b中产生的气体是,试管b和a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2)B实验说明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的,下列操作不妥的是(填序号)。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实验前不夹紧止水夹 ③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 ④冷却前打开止水夹
(3)若用C装置中无色液体检验氧气中含少量二氧化碳,该反应的表达式;医院还用此装置来观察给病人输氧情况,导管(填“a”或“b”)应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胶管。
(4)D实验观察到: 色高锰酸钾溶液 。得知火柴梗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同学们用燃着的木条代替含硫火柴重复上述实验,目的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