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班同学以"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主题,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问题。
第一小组研究主题:中美关系历史回眸。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两则相关材料。
材料一 今天的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的美国。在这一次全人类的英勇战斗中,美国在作为民主世界的兵工厂上,在作为第二战场的主要担负者和太平洋战争的最大担负者上,已经建立了不朽的伟绩。而在战后,为了确保世界的和平和民主化,美国显然也将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1944年7月4日《解放日报》社论)
(1)《解放日报》作为中共在抗战时期的理论刊物,为什么会给予美国如此高的评价?
(2)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共还有可能在报纸上这样评价美国吗?为什么?
材料二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3)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当时的对华政策。
第二小组研究主题:中美关系现实研究---"第一夫人外交",下面是同学收集到的米歇尔·奥巴马2014年3月访问中国的资料。
材料三 作为主席夫人向他国元首夫人发出访华邀请,彭丽媛是中国第一人。它不仅折射出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和开放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更向世界传递强烈而清晰的自信!作为第一夫人单独访华,米歇尔也是中美建交35年来的第一人,体现了奥巴马总统对中美关系的重视。
米歇尔参观了第七中学并发表了演讲。她表示,中美相隔遥远,难免会有一些误解和偏见,但通过这次对中国的访问,她惊讶地发现双方的共同之处如此之多。她说:"我对我们共同的未来抱有前所未有的信心。"

图1 中美第一夫人
(4)结合材料三,同学们讨论了米歇尔·奥巴马访华的历史意义,从中你能归纳出哪些主要观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日关系是两千多年友好,五十年对抗.”
——周恩来
材料二:2014年是中国新的甲午年, 每每道出“甲午”二字,我们联想120年来中国与世界联系的画面,荡气回肠之感必定油然而生。不会忘记,1894年,19世纪第二个甲午年。惨烈的大海战,让中华儿女拳拳赤子之心震颤……
——人民网社评
材料三: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中日两国也已经将今年定为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但中日两国间的不和谐因素仍然存在:一是历史认知的问题(侵华战争),二是现实的领土争端(钓鱼岛、东海油气田)。中日之间现在真正的矛盾冲突,对于中日关系最致命的冲突,可能还不是历史认知的问题,而是现实的领土争端。
——摘自新华网
(1)材料一中日之间“五十年对抗”完全是由日本对华侵略造成的,请举出近代史上日本发动或参与的三次侵华战争。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惨烈的大海战”指什么?在这次海战中牺牲的民族英雄是谁?
(3)根据材料三,概括出影响当今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4)综观上述材料和问题,请你谈谈处理中日关系应持怎样的正确态度?

认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1)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的原因与哪个不平等条约签订
(2)“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这一年哪次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领导者是谁?
(3)你认为“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是指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014年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为了更好的缅怀这位伟人,小华学习中国近代史后,制作了邓小平参与指挥的重大战役知识结构图。对此,小明说:“图中有一项内容是不正确的。”你赞同小明的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在重庆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大会上,有人以“抗战为什么能取得胜利”为谜面出了一则谜语。谜底是打一历史人物。结果,在场的中外记者纷纷给出谜底。
美国记者:屈原
苏联记者:苏武
《中央日报》记者:蒋干
《新华日报》记者:共工
你认为最紧扣谜面的谜底应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诗句,回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 这首诗的诗名是什么?作者是谁?
(2) 该诗描写的事件的起止时间是什么?出发地和最终会师地分别在哪里?
(3)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描写了哪些事件?
(4) 你认为什么是长征精神?它对你的现实生活能产生什么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