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几位同学探究实验的记录,请根据表中信息填写有关内容:
试管编号 |
加入物质 |
处理方法 |
检验方法 |
现象 |
1 |
2毫升唾液 淀粉糊 |
370C 10min |
碘液 |
|
2 |
2毫升清水 淀粉糊 |
370C 10min |
碘液 |
|
3 |
淀粉糊 |
00C 10min |
碘液 |
|
4 |
2毫升唾液 淀粉糊 |
370C 10min |
碘液 |
(1)若1号和2号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
(2)若1号和3号作为一组对照实验,那么3号试管中还应加入的物质是_
(3)4号试管本应与1号有相同的现象,但结果出现了蓝色,你能推测少量淀粉未被消化的可能原因吗?_
小明和小华一起探究“水中的生物是否需要氧气?”,他们选择了生活在水中的孑孓(蚊子的幼虫)作为实验对象,那么就请你和他们一起探索吧。
(1)你的问题是:
(2)针对你提出的问题,请做出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①用两个相同烧杯放上等量的水,并放入的(“等量”或“不等”)的孑孓,分为甲、乙两组。
②将甲烧杯中部放上细密的铁丝网,乙不放,甲、乙放置在(“不同”或“相同”)的环境中,实验中乙烧杯的作用是。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甲中孑孓因为被铁丝网阻挡,无法到达溶氧丰富的表层水,最终缺氧导致衰弱或死亡,乙中孑孓生长状况良好。
(4)实验结束后,你和小强、小华得出的结论是:
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活动中,据下列处理分析回答:
1号瓶 |
2号瓶 |
3号瓶 |
4号瓶 |
|
处理 方法 |
放10粒种子,拧紧瓶盖 |
放10粒种子并加适量水,拧紧瓶盖 |
放10粒种子并加较多水,拧紧瓶盖 |
放10粒种子并加适量水,拧紧瓶盖[ |
室温 |
室温 |
室温 |
低温 |
(1)表中有________组对照实验,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实验变
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号瓶的作用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想比较苹果和黄瓜中维生素C的含量。于是他榨取汁液,并向两支洁净、干燥的小试管内分别注入同一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2mL。将苹果汁液和黄瓜汁液分别用滴管滴入小试管中,直至高锰酸钾溶液褪去颜色为止,记录结果是苹果汁液用的滴数多。
请根据上述实验回答:
(1)小明在探究过程中用了维生素C具有的一种奇妙的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述记录结果可知,______中所含的维生素C多一些。
(3)为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实验过程中小明应边滴、边______、边观察。
某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进行了以下实验:
试管编号 |
1 |
2 |
3 |
馒头碎屑或块 |
碎屑适量 |
碎屑适量 |
馒头块适量 |
唾液有无 |
2ml唾液 |
A |
2ml唾液 |
是否搅拌 |
充分搅拌 |
充分搅拌 |
不搅拌 |
保温 |
37℃水浴保温10分钟 |
||
加入碘液 |
2滴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__________,1号试管起_________作用。
(2)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_________两只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实验结果是______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的同学提出“除了以上三个试管外,还要设置第四个试管,放入馒头块与清水不搅拌,其他处理均相同”。你认为第四个试管的设置_________(填“有”或“无”)必要。
探究实验:
同学们养过蚕吗?蚕宝宝吐出的丝线能织成各式丝绸服装。人类拥有这种珍贵的丝绸至少已有4000年了。请你养几只蚕,探究它的取食行为。
提出问题:蚕总是吃桑叶,这是先天性行为吗?
(1)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2)实验用的蚕的来源:向别人要来已经生长数天的大蚕去市场购买即将孵化的卵。等待使用刚孵化的小蚕进行实验。
请你选择获得蚕的方式,你的选择是(序号),你的理由是
。
(3)该实验的变量是
(4)设计实验:请你选择出()组作为该实验的材料。
A、桑叶和白菜叶 B、菠菜也和油菜叶
(5)每一组蚕的数量,你认为应该选择()
A、一只 B、十只
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施计划:(略)
(7)得出结论:如果你做出来的实验结果与你的假设相吻合,那么你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表达与交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