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第10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开始下降 |
| B.经调查该种群在第10年时个体数量为n,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2n |
| C.该种群在20年内呈“S”型增长 |
| D.经调查该种群在第20年时的出生率为m,估算种群在此环境中的死亡率为m |
下图是某研究性小组对农田生态系统做的专题研究并绘制成的食物网,他们作出的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 |
| B.农民除草、灭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地方 |
| C.该生态系统含有5个以上的种群 |
| D.大田轮作(每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可改变原有营养结构,减轻病虫害 |
下图是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 A.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 |
| B.其中的初级消费者是植食性鸟 |
| C.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3种 |
| D.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该图上只体现了2种成分 |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
| 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
| 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 |
| D.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
下图是北方某草原生态:系统模式图(数字代表某一时期统计的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碳元素在甲、乙、丙及分解者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
| B.甲到乙的能量传递效率高于乙到丙 |
| C.各营养级的生物输出能量之和约为输入该营养级能量的10~20% |
| D.各营养级之间存在的信息传递使生态系统稳定 |
某研究小组连续10年调查某生态系统,发现该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如右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该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越来越低 |
| B.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逐渐降低 |
| C.10年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将不存在分层现象 |
| D.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围湖造田或过度放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