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
书香作伴
丁立梅
(1)年少的时候,我曾热切地做过一个梦,一个有关书的梦:开一家小书店,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
(2)那时家贫,无钱买书。对书的渴望,很像饥寒的人,对一碗热汤的渴盼。偶尔得了几枚硬币,不舍得用,慢慢积攒着,等有一天,走上几十里的土路,到老街上去。
(3)老街上,最诱惑我的,不是酸酸甜甜的糖葫芦,不是香香喷喷的各色糕点,不是喜欢的红绸带,而是小人书。小人书是一个中年男人的,他把书摊摆在某棵大树下,或是巷道的拐角处。书大多破旧得很了,有的甚至连封面都没了,可是,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在我眼里,是散着馨香的。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       (腾跳出、闪现出、挪动出)欢喜来,哦,在呢,在呢。我    (走、扑、溜)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4)读小学时,我的班主任家里,订有一些报刊,让我垂涎不已。班主任跟我父亲是旧交,凭着这层关系,我常去他家借书看。他对书也是珍爱的,一次只肯借我一本。有时夜晚,借来的书看完了,我又想看另外的。这种欲望一旦产生,便汹涌澎湃起来,势不可当。怕父母阻拦,我偷偷出门,跑去班主任家,一个人走上五六里的路。乡村的夜,空旷得无边无际,偶有一声两声狗吠,叫得格外突兀,让人心惊肉跳。我看着自己小小的影子,在月下行走,像一枚飘着的叶,内心却被一种幸福,填得满满的。新借得的书,安静在我的怀里,温良、敦厚,让我有满怀的欢喜。
(5)多年后,我想起那些夜晚,还觉得幸福。母亲惊奇,那时候,你还那么小,一个人走夜路,怎么不晓得害怕?我笑,我那时有书作伴呢,哪里想到怕了?那样的月色,漫着,水一样的。一个村庄,在安睡。我走在村庄的梦里面,怀里的书,散发出温暖亲切的气息。
(6)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清瘦矍铄,爱书如命。他藏有一壁橱的书。我憋足了劲学好语文,只为讨得他欢喜,好开口问他借书。他也终于答应我,我想读书时,可以去他家借。
(7)他家住在老街上,很旧的平房,木板门上的铜环都生锈了。屋顶上黛青色的瓦缝里,长着一蓬一蓬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房子,在我眼里,却如童话中的小城堡,只要打开,里面就会蹦跳出无数的美好来。
(8)是四五月吧,他屋门前的一棵泡桐树,开了一树紫色的桐花,小花伞似的,撑着。我去借书,看到他在树下坐着,一人,一椅,一本书。读到高兴处,他抚掌大叹,妙啊!他孩子气的大叹,让我看到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单纯,洁净,桐花一般地美好着,与书有关。
(9)后来,我离开老街,忘了很多的人和事,却常不经意地会想起他:一树的桐花,开得摇摇欲坠,他在树下端坐。如果我的记忆也是一册书,那么,他已成一枚书签,插在这册书里面。
(10)而今,我早已拥有了自己的书房,也算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若是外出,不管去哪里,我最喜欢逛的,定是当地的书店和书摊。
(11)午后时光,太阳暖暖的,风吹得漫漫的,人在阳台上小憩,随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摊膝上,风吹哪页读哪页。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话,那么,风吹来,随便吹开的一页,那一页,便是盛开的一瓣花。
(12)人、书、风,就这样安静在阳光下,安静在岁月里,妥帖,脉脉温情。
文中多次提到“我”喜欢租书或借书,请仔细阅读,说说其中的原因。
仔细阅读第(3)段,请从括号内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并简要回答所填词语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       欢喜来,哦,在呢,在呢。我    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上面语句表现了“我”                                                的心情。
文中第(4)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文章题目为“书香作伴”,请仔细研读全文后,简要归纳在“我”的梦想实现之前“书香”和“我”“作伴”的主要经历。
作者在第(11)段中说“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话,那么,风吹来,随便吹开的一页,那一页,便是盛开的一瓣花。”请结合上下文,并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读了这句话的感悟。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书院、祠堂还是合族祠?

①广州陈氏书院又名陈家祠,建成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关于陈氏书院的性质和功能,人们往往会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认为它既是陈氏子弟读书的书院,又是他们供奉祖先的祠堂。事实上,陈氏书院既没有传统书院的功能,也不同于明清时期在华南地区广泛存在的宗族祠堂,它是清末广东各县陈氏宗族共同合资建造的合族祠。

②那么,明清时期广州的合族祠与书院、祠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③书院的建立,本来主要为讲学课试、应考科举提供场所。而清代广州城中众多的姓氏书院,它们有书院之名,而无书院之时。至于建造的目的,有材料提到:"书院与家塾设建,原为应试居住及合族受屈讼事与输粮往来暂寓。"也就是说,以书院或家塾为名的合族祠的建立,是为了让各地乡村的宗族子弟来广州应考科举、打官司、缴纳赋税时暂时居住。合族祠在广州城中出现并蓬勃发展,与明清时期华南地区宗族制度的成熟发展有着深刻的联系。

④明末清初,民间建造祠堂祭祀祖先的活动在珠江三角洲非常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当广东各地乡人需要在广州城中建立起他们的落脚点时,他们想到要建成宗祠的形式,就毫不奇怪了。这些合族祠在建立时也是按照修祠堂、编族谱、置族产、举行标准化的祭祖仪式这一整套宗族的模式来造作的。

⑤这些建于清代广州城内外的祠堂建筑,从形式上看,与在广东各地乡村中普遍存在的宗族祠堂一样,都是供奉祖先牌位、举行祖先祭祀的地方。这种祠堂又与普通的宗族祠堂不同,最突出的区别就是它是由数县或数十县同一姓氏的血缘群体合资捐建的,每一地方性宗族以"房"的名义参与。他们通过共同在省城建立祠堂,形成了超越社区以至地域的同姓组织。

⑥这样的同姓组织在士大夫的眼中并不符合正统的礼制规范。他们容易植党营私,蠹国害民,官府因此屡有取缔合族祠的举措,加之合族祠内时常容留各地族人,龙蛇混杂,对当地的社会治安造成不良影响,这更成为官府禁祠的直接原因。

⑦自乾隆中期开始,合族祠因为"把持讼事,挟众抗官",引发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禁祠行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皇帝专门发布上谕,要求各地对行为失范的合族祠"一体严行禁治,以维风化,以正人心"。广东随后就要求:"无论州府县城内不准妄联姓氏创立祠宇",又据《曲江侯书院图记》记载:"乾隆三十七年,巡抚张彭祖以城内合族祠类多把持讼事、挟众抗官,奏请一律禁毁。于是各姓宗祠皆改题书院,我祠之以书院名亦由于此,故祠制也。"因此,清代广州城中的合族祠大多以"某氏书院""某氏书室""某氏试馆"为名,而鲜有题为"大宗祠"的。

(选编于《广州陈氏书院实录》)

链接一:

陈氏书院就是一处典型的宗祠建筑群,建筑呈方形平面展开,建筑面积超过6400平方米。三路主体建筑由南向北分别为前门、中厅和后寝,形成"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抄"的格局。门前留有宽阔广场,过去曾竖立着很多石制旗杆夹,旗杆上镌有中举人的姓名及中举年代,昭示着陈氏家族的荣耀。每路建筑各有三进,纵横左右共有6院8廊19座建筑,大小建筑之间墙体均用活动隔扇。庆典之时,隔扇拆除可使三堂两院的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形成了外部封闭、内部开放的建筑特点。

徜徉书院之中,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精品雕塑。其中,屋顶灰墙壁砖雕、门窗木雕、阶前石雕都有着繁复细腻的图案。

(选自刘小芳《宗族中国的历史镜面》)

链接二:

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开始营建的陈氏书院是如何在"禁令"中顺利开工的呢?聪慧的陈氏族人首先邀请了清末翰林院编修陈伯陶、总理各国事务大臣陈兰彬等著名陈氏士绅,组建"倡建陈氏书院绅"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书院本来是人们读书的地方,主要是为组织教育教学和准备科举考试提供服务的。

B.

祠堂是人们供奉祖先牌位、举行天地祭祀的场所,明末清初在广东乡村普遍存在。

C.

合族祠也是一种祠堂,它是由数县或数十县具有同一姓氏的血缘群体集资兴建的。

D.

精美的雕塑是陈氏书院的亮点,灰雕、砖雕、木雕、石雕都有着繁复细腻的图案。

(2)下列对材料中"陈氏书院"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陈氏书院三堂两院的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形成了"三进三堂九路两厢抄"的格局。

B.

当年陈氏书院的主要目的只是为陈氏宗族子弟来广州应考科举提供暂时居住地。

C.

陈氏书院曾经因容留各地族人,祠内龙蛇混杂,扰乱治安,一度被禁止开展活动。

D.

陈氏书院不取名为"大宗祠"是因为从乾隆中期开始合族祠被官府严令禁止创建。

(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合族祠有别于普通的宗族祠堂,它往往有利于形成超越社区以至地域的同姓组织。

B.

依托合族祠形成的同姓组织不符合正统的礼制,这就直接导致其被官府屡屡取缔。

C.

由于朝廷严厉打击,为了求生存,合族祠纷纷改头换面,以书院、书室、试馆为名。

D.

陈氏书院选址"广雅书院"旁,意在借助"广雅"的人文气息来弱化其宗族色彩。

(4)第7段引用了哪些材料?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作用。

(5)陈氏书院有名陈家祠,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名称中选择一个作为官方名称,你更认同哪个?请结合文本,再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培养兴趣是提升记忆的基石

①德国文学家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这是很有道理的。兴趣使人的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优势中心,使记忆进入最佳状态,调动大脑两个半球所有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记忆的潜能。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②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就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产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

③达尔文的事例说明,兴趣是最好的学习记忆动力。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的兴趣,没有兴趣去做,自然就很难做好。记忆有时候是一件很乏味甚至很辛苦的事,如果没有学习兴趣,不但很难坚持下去,而且其效果也必然会大打折扣。

④兴趣可以让你集中注意力,暂时抛开身边的一切,忘情投入;兴趣能激发你思考的积极性,而且经过积极思考的东西能在大脑中留下思考的痕迹;兴趣也能使你情绪高涨,激发脑肽的释放,而生理学家则认为,脑肽是记忆学习的关键物质。

⑤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天生就迷恋戏剧,对演戏充满了兴趣。他博闻强识,很快就掌握了丰富的戏剧知识。有一次,一个演员病了,剧院的老板就让他去当替补,莎士比亚一听,乐坏了,他用了不到半天的时间,就把台词全背了下来,演得比之前的演员还好。

⑥德国大音乐家门德尔松,17岁那年,去看过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次公演。等音乐会结束,回到家以后,他立刻写出了全曲的乐谱,这件事震惊了当时的音乐界。虽然我们现在对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已耳熟能详,可在当时,首次聆听之后,就能记忆全曲的乐谱,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⑦门德尔松为什么会这么神奇?原因就在于他对音乐的深深热爱。

⑧兴趣促进了记忆的成功,记忆上的成功又会培养学习兴趣,这便是良性循环。反之,对某个学科厌烦,记忆必定失败,记忆的失败又加重了对这一学科的厌恶感,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应该是善于培养自己学习兴趣的人。

⑨那么,如何才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呢?以下集中建议,我们不妨去试一试。

(1)多问自己"为什么";

(2)肯定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3)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当地参加学习竞赛;

(4)自信能产生学习兴趣,所以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5)不只是去做感兴趣的事,而要以感兴趣的态度去做一切该做的事。

⑩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地去发现、创造乐趣。

⑪如果你想知道苹果好不好吃,就不能单凭主观判断,而应耐着性子细细品尝,学习的时候也一样。背英文单词,你会觉得枯燥无味,但是坚持下去,当你试着把课本上的中文翻译成英文,或结结巴巴地用英语同外国人对话时,你对它就会有兴趣了。

⑫在跟同学辩论的时候,时而引用古人的诗词,时而引用名言,老师的赞赏和同学们的羡慕,会使你对读书越来越有兴趣。

⑬我们还可以借助想象力创造兴趣,把枯燥的学习材料变得好玩又好记。

(有删改)

(1)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第⑤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你的经历,试举一个事例证明文中达尔文在自传中所写的那句话。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我最好的老师

①从小喜欢语文课,每个老师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而因为自己文学功底好,也颇受各个老师的赏识,从三年级有作文课起,我就习惯了自己的每篇作文都当作范文被老师朗读。曾有老师形容,看小六六的文章,像三伏天吃冰激凌一样快活,觉得学生没白教,花的心血有了回报。

②唯独写刘老师,原因是他与众不同。他从我上初二起代语文课,那时候我的文章已经常在《学生作文选刊》之类的杂志上发表。学校的校刊报栏里,总有地方是留给我的。我原以为他一进教室就会向我微笑,如同其他老师一样,笑容中带着"久闻大名"的意味。出乎意料,他在点我名字的时候甚至没抬眼看我一下。

③我开始被他收在雪柜中封藏起来。他很少提问我,也从不把我的文章作为范文朗读,任我花费心思构思排比抒情感慨,得到的永远是他一个淡淡的红钩,加上难以辨认的"已阅"二字。骄子的心受到严重打击,越渴望得到他的鼓励,越觉得自己无法取悦他,连同学们都感到我被封杀了,说:"刘老师不欣赏六六的文章。"

④刘老师是少女心目中的白马王子,至少在当时怀春的小丫头们心中,琼瑶小说《窗外》里的李老师就应该是他那样的。其实,他踏进教室的一刹那就奠定了我这一生所认为的帅哥形象的基础:宽肩长腿,蓬乱而略带卷曲的头发,拉碴的胡子,穿着裂着两粒扣子的白衬衫。他的眼神永远迷惘着,视线的焦点总在教室最远处,并不扫视下面听课的学生,而且带着一丝睡眠不足的疲倦。他的语调一直低沉着,浑厚如男低音,说话带着南方男人的糯,扬起嘴角歪笑着透露着一种邪与放荡不羁。他拿着粉笔很随意,犹如端着酒杯或夹着烟卷,每次都是等铃声过后好几分钟才拖着步子,懒洋洋地只提溜着课本走进教室。

⑤进门后从不多话,只胡乱翻着课本,烂烂的书像刚从盆里捞出来的还带着没洗干净的洗衣粉,估计是多年沉积下的粉笔灰。只见他随便翻两页,漂几眼,突然抬头说:"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有同学细致提醒他,到×××了。他于是说:"好,下面继续。"我一直觉得他从不备课,只凭着深厚的功底,信口开河却也娓娓道来。他如果是演员,定是那种容易入戏的,只两三分钟的酝酿,使与书中人物融为一体。

⑥因得不到他的注意,我开始抑郁,看见同学们作文后长长的批语,心生嫉妒。那时的我是典型的党中央的喉舌、学校宣传的号角,只要学校接到宣传任务,从五讲四美三热爱到学习赖宁学习张海迪,任何一项枯燥乏味的政治宣传,在我笔下都会变得栩栩如生如泣如诉。恢宏的排比句式,可歌可泣的用词足令老师叹为观止,甚至有老师当时预言,这丫头以后能在《人民日报》上发社论。可惜后来受了刘小平人生真谛就是随意的思想影响,最终没走上发愤图强的道路。

⑦改变我绚烂的八股文风的,是刘老师的一次评语。大约那是我又过分地吹捧了谁了,只记得他写了:"你写的,古代叫八股,现代叫媚俗。文章是什么?是你自己的喜怒

哀乐。文章,是你自己思想的表现,是写给自己看的,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自己跟自己都不说实话,明明是痛苦却要咧着嘴说幸福,这叫文过饰非。高的作文分数只代表你有高超的文字组织能力,不代表你有卓越的,哪怕是真实的思想。如果有一天,你读自己的文章会流泪,你就在用笔写自己;如果有一天,别人读你的文章会流泪,你就在用笔写现实。写你懂的,写别人懂的,对自己说真话,不为取悦别人说假话。写作文,不写命题作文,不要糟蹋了你的才思。"

⑧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评语,当时我才十三岁,却深深领悟,自此笔随心走。

⑨他只教了我一年半,我却感到我们之间极有默契。我写的苦与乐,他都懂,他给了一个青春期迷惘而多思的女孩一个自由说话的空间,让我在他海纳百川的宽容里自由徜徉。

⑩一年半后的一天,他突然从学校消失了。接替他的是一位矮小精悍的大学毕业生,板书优美而整齐,普通话发音纯正,说话铿锵有力,可我再也找不到人书合一的浑然天成的感觉。

⑪一直记得他最爱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仿佛看见他站在泰山之巅,穿着古代飘逸的长衫,头上盘个髻子,长衫上的一根长飘带在夕阳下随风飘摇。

⑫玉树临风。

(有删改)

(1)刘老师的与众不同体现在哪些方面?

(2)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当他讲《故乡》的时候,我觉得眼前的他就是鲁迅,   ;当他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时候,我觉得他就是   

(3)第⑧段"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评语……笔随心走"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说说你对"笔随心走"的理解。(4)临近毕业,你有什么话想对语文老师说?请写下来。或者描述你理想中的语文老师是怎样的。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独立宣言

龙应台

安德烈:

你昨天 的话是这么说的:"MM,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安德烈,那一刻就是儿子在向母亲做斩钉截铁的独立宣言,我没办法应付这局面,譬如你站在沙滩上,突然一个浪头,天一样高,眼睁睁看着它扑下来,你其实不知道躲到哪里去,反正趴着躺着都会被击倒。

你根本不知道大多数的亚洲母亲是怎么对待她们的儿女的。

你记不得你香港的数学家教?他是博士生了,谈妥要来上班之前,还要打电话回北京问他父母同不同意他做家教。你记不得大三的小瑞?她到台北和朋友晚餐,结束之后还打电话问她妈准不准许她搭计程车回家,结果电话里妈妈说计程车危险,她必须搭公交车。你记不记得大二的阿芬?拿着暑期创意营的选课单,说伤脑筋,不知道她妈会不会同意她选她真正想要的课程。

这些,都是典型的镜头,我不是这样的母亲。

但是同时,我也看见二十一岁的女儿跟母亲手挽着手亲密地逛街,看见十八岁的儿子很"乖"地坐在母亲身边陪着母亲访友,跟母亲有说有笑。

老实说,安德烈,我好羡慕啊。

我也觉得,刚成年的人跟母亲太亲近,太"乖",恐怕代表着他本身的人格独立性不够完整。我渴望和你们保持儿时的亲密,但是又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幻想。我其实是一个非常不典型的亚洲母亲了,而且还一直认真地在上你和菲力普给我的"课"。

十六岁的菲力普曾经说:"妈,我觉得,欧洲人是看年龄的,譬如在德国学校里,你只要满十四岁了,老师便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人看的不是年龄,而是辈份。不管你几岁,只要你站在你妈或爸身边,你就是'小孩'.你就没有身分,没有声音,不是他讲话的对象。所以,他会眼睛盯着你的妈或爸发问,由'大人'来为你代言。"

菲力普做这归纳的时候,安德烈,我这有名的社会观察家,真的傻了。

菲力普给我另一次"震撼课",是在垦丁。我们一大帮人坐在凉风习习的海岸咖啡座看

海。过了一阵子,我想去洗手间,起身时问菲力普:"要不要上厕所?"你老弟从一本英文杂志里抬眼看我,说:"妈,我要不要上厕所,自己不知道吗?需要妈来问吗?第一,这种问题,不是对三岁小孩才会问的问题吗?第二,上厕所,你不觉得是件非常非常个人的事吗?你是怕我尿在裤子里吗?"

我们之间的矛盾,安德烈,我想不仅只是两代之间的,更多的,可能是两种文化之间的。

我常常觉得你们兄弟俩在和我做智力对决,价值拔河。譬如你的中文家教来到家中,我看见你直接就坐下来准备上课;我把你叫到一旁跟你说,"安德烈,虽然你的家教只比你大几岁,你还是要有一定的礼节:给他奉上一杯茶水,请他先坐。他离开时,要送客送到电梯口。"你显然觉得太多礼,但你还是做了

我也记得,譬如住在隔壁的好朋友陈婉莹教授来到家中,你看她进来,对她说了声"嗨",还是坐在椅子上读报。我说,"不行,再熟她都还是你的教授,在中国的礼仪里,你要站起来。"你也接受了。

我们之间,有很多价值的交流,更何况,德国的传统礼节不见得比中国的少,欧洲社会对亲子关系的重视,不见得比亚洲人轻,对吧?

可是,昨天发生的事情,还是让我难以消化,隔了一夜还觉得郁结在心中。

你和菲力普到上海来做暑期实习,我一个做母亲的快乐想像:母子三人共处一室,在上海生活一个月,多幸福。让我来引导你们认识中国大陆,多愉快。

你说,"我好不容易可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为何又要和妈住一起?而且,难道以后我到某一个城市去工作了,做妈的都要跟着吗?"

十八岁的菲力普,刚从德国降落,天真的眼睛长在一百八十四公分的身躯上,认真地说,

"我不要你牵着我的手去认识中国大陆──因为你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安排得好好的,但是真正的世界哪里能这样。我要自己去发现中国。"

我听见自己可怜巴巴的声音说,"难道,连一个周末都不肯跟我去玩?青岛?苏州?杭州?"你们眼睛都不眨一下,异口同声说,"妈,你能不能理解:我们要自己出去,自己探索?"

安德烈,我在面对你们的"欧洲价值",心里觉得彻底的失落:可是,转念想想,你们俩,是否也努力在抵抗你们母亲身上的某些"亚洲价值"而觉得"有点累"呢?

昨晚,我一个人去散步。月亮黄澄澄的,很浓;梧桐的阔叶,很美。我足足走了一个小时,然后,叫车到你俩的住处,看见你们自己洗好的衣服袜子凌乱地散在沙发上。我想,"不行,我也不能帮你们清理家里。"在沉沉的夜色里,菲力普送我到大马路上搭车。他忍受我一个深深的拥抱,然后,大踏步走到马路的对岸。

MM

2007.4.25

(选自《亲爱的安德烈》,有删改)

【链接】安德烈,龙应台长子,生于台湾,八个月大时随母移居欧洲,十四岁时,龙应台离开他,返回台湾,母子年龄相差三十岁,且存在中西文化差异,为了重新认识成年的安德烈,龙应台用书信与他交流,母子俩用了三年的时间互相通信,这些信后来汇集成书信体散文集《亲爱的安德烈》

(1)文中所说的典型的亚洲母亲是怎样的?请分点概括。

(2)请分别概括文中菲利普给作者上的两次"震撼课"的内容。

(3)下面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联系上下文加以赏析。

譬如你站在沙滩上,突然一个浪头,天一样高,眼睁睁看着它扑下来,你其实不知道躲到哪里去,反正趴着躺着都会被击倒。

(4)结合文本分析下面这句话的含义。

(我)还一直认真地在上你和菲利普给我的"课"。

(5)作者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什么矛盾?你认为能否化解?请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文字,下列各题。

互联网安全吗?

如今,人们越来越深地把自己的生活构建在互联网上,我们已离不开网络,但是互联网安全吗?假如世界上所有的互联网都瘫痪了,会发生什么情况?早期的互联网使用者丹尼•希里斯曾忧心忡忡地呼吁人们充分考虑互联网崩溃的可能性和后果,"互联网变化之快让人难以想象,只消一小时,一切都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赞成希里斯意见的人大都对互联网的脆弱性感到焦虑。


互联网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健壮"

其实想把整个互联网弄瘫痪并没那么简单,互联网的"结实"程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这和它本身的结构有关。互联网并不存在一个"总开关"。它的核心设施分布在全球各个国家的重要节点。这些节点包括解析域名的根域名服务器,连接各大洲的海底电缆,还有储存、管理和分发海量信息的超级数据中心,日常的网络服务大部分都是通过这些重要节点来运行的。重要节点之间也不是由一台计算机来指挥运行的。比方说,全球共有13组504台根域

名服务器,遍布世界各国。这些服务器又互相支持,并行运转,即使其中一台损坏,互联网也能在其他服务器的支持下继续运转下去。最典型的例子是2002年10月发生的一场黑客攻击,当时瘫痪了13组根域名服务器中的9组,但互联网并未因此彻底瘫痪。在攻击结束之后,网络迅速恢复了正常。事件结束之后,全球各地的根域名服务器迅速加强了免疫措施。和十多年前相比,今天的互联网对黑客来说更难攻破。

这种通过重要节点运转的网络被称作"无尺度网络",它的结构其实和人类大脑或人际关系的结构非常相似。美国印第安纳州圣母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无尺度网络"中,除非将重要节点全部删除,否则即便大量地删除节点,网络的性能也不会受到影响。


用物理方法能彻底摧毁互联网吗

还真有可能。攻击计划的第一步是切断互联网通讯的基础海底电缆。这些电缆承担了

95%以上的网络传输,没有它们,各大洲会变成信息孤岛,不过,想要阻断全球信息传输,你必须把目前正在使用的285条电缆都斩断才行。

下一步,摧毁根域名服务器,如果你能跨越重重安保措施,将这些服务器摧毁的话,就等于给了互联网"致命一击"。

最后,你要做的是攻击全球数据中心,首选的打击对象是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的超级数据中心,它们出故障会导致所属区域大片网络瘫痪。

如果你完成了以上步骤,你已经让全球99%的互联网瘫痪了。不过,鉴于互联网的超强修复能力,上述步骤最好同步完成,也就是说,不消耗规模惊人的人力物力来发动一场全球规模的"战争",是不可能完成这个计划的。如果爆发了这样规模的全球战争,可能在互联网被彻底摧毁之前,人类文明就已经崩溃了。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消失后会怎样显然已经不是人们最担心的问题了。

(选自《百科知识》2015.2,有删改)

链接一:

我们有各种各样应对互联网瘫痪的备用方案,一种可行的方案是改变信息传递结构,网状网络就是这样一种新技术,在这种网络中,每个设备都能利用蓝牙、电信通道等连接邻近的节点,在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组成独立的局域网,也可通过其中一个节点与互联网相通,哪怕真的断网,也不必恐慌。因为人类社会本身,就已经是个足以媲美互联网的超级网络。我们通过互联网能够做的事,借助人际网络照样能够完成,只不过速度和效率要差得多了。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二:

互联网上的内容会一直存在吗?互联网现有的机制,就是用新信息冲刷旧信息,将"新"的价值放大,"老"的价值弱化。互联网还没有建立"保存有价值的历史资料"的系统,美国的学者悲观地认为,互联网上的"历史资料"会随着网站的关闭和内容的删除而消失,它们称之为"21世纪的数字黑洞"。很多现在看来平常但却具有历史价值的片段,将会随着互联网的变迁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为此,英国数个图书馆联手开展一项历史资料保存计划,将互联网上的内容保存下来。杂志、图书、文学、新闻、评论、学术论文等内容,都会被收集存底,以便供历史研究使用。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

"绵羊墙"是西方各种黑客大会或安全大会上经常出现的趣味活动。在体验区中,组织者设置了专门的钓鱼WIFI,你的手机如果接入此WIFI,就会被人通过钓鱼页面盗取姓名、手机号码等信息,这些信息会展示在"绵羊墙"上。此举旨在警示手机用户,不要随意登录陌生的 WIFI,一旦登录,就可能被轻易盗取资料。因此,除了不断更新技术手段外,提高个人网络安全意识,至关重要。

(摘自网络,有删改)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互联网发展变化速度之快让人难以想象,人们都对互联网的脆弱性感到忧心忡忡。

B.

互联网的核心设施分布全球各国,网络服务大部分是由超级数据中心独立完成的。

C.

互联网并非完全坚不可破,使用物理方法切断传输通信海底电缆可彻底摧毁它。

D.

有人认为互联网的变迁会让很多"历史资料"消失,造成"21世纪的数字黑洞"。

(2)下列对材料中"无尺度网络"的描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支持"无尺度网络"运转的多个重要节点,它们并不是由一台计算机来控制的。

B.

"无尺度网络"和人际关系在结构上类似,这种结构远比我们想象的"健壮"。

C.

除非将"无尺度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全部删除,否则不会对网络性能产生影响。

D.

2002年10月黑客攻击的典型事例,是为了充分说明"无尺度网络"极其脆弱。

(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依赖网络,越来越深地把生活构建在互联网上,需要提高个人网络安全意识。

B.

人们要想用物理方法让互联网彻底瘫痪,在目前看来,只是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C.

"历史资料保存计划"将取代"保存有价值的历史资料"系统,成为各国关注重点。

D.

如果随意地使用手机登录陌生WIFI,我们的姓名、手机号码等信息将可能被盗取。

(4)请分析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这些电缆承担了95%以上的网络传输,没有它们,各大洲会变成信息孤岛……

(5)请分别概括以上材料中谈及的几个方面的网络安全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网络安全问题?你将如何应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