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完成后面题目。
蓝
丁立梅
①她报出她的姓时,我们都讶异极了。 蓝,蓝色的蓝。那会儿,我们正站在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倒映在湖中,如一大块蓝玉。她的名字,应和了眼前的景色。
②我们一行人游西藏,她是半道上加进来的。之前,她一个人已游完拉萨,还在一家医院里,做了一天的义工。五十多岁的人,看上去不过四十出头,明丽得很。小导游喊同团稍上年纪的女人阿姨,却叫她蓝蓝姐。
③我们都羡慕她的明媚和精神气。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你真不简单”, 我们由衷地夸赞。她听了,哈哈大笑,开心极了。
④她爱笑,热情,说话幽默。一团的人,分别来自不同地方,彼此间有戒备, 一路上都是各走各的,少有言语。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 众人受她感染,都变得活泼起来亲切起来,有说有笑的。原来,都不是冷漠的人哪。
⑤很快的,她跟全团的人混熟了。这个头疼,她给止疼药。那个腹泻,她给止泻药。有人削水果,不小心被刀划破了手, 她伸手到口袋里一掏,就掏出几块创口贴来。仿佛她会变魔术。大家对她敬佩和感激得不得了,她却轻描淡写地说,这没什么,我只不过多备了点常用药。
⑥西藏地广路遥,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往往相距几百公里。天未亮,我们就摸黑上路,所有人都睡眼惺忪,根本来不及收拾自己,只把自己囫囵塞进车子了事。她却披挂完整,眼影,眉线,口红,样样不缺,妆容精致。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心里生出无限的感喟与感动来。
⑦知道她的故事,是在纳木措。面对变幻无穷风光诡异的圣湖,她孩子一样地欢呼奔跑,然后,双膝突然跪下,泪流满面。我们都吓一跳,正愣怔着不知怎么办才好时,听到她喃喃地说,感谢上帝,我来了。
⑧原来,她身患绝症已两年。医生宣判的那会儿,她只感到天崩地塌。她在意过很多,得失名利,都曾是她的主题曲。她玩命地去争,甚至因此忽略了家庭。当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短短三个月时,曾经双手紧握着的那一些,都成浮云了,她只要自己能活。
⑨ 她重新打理自己的生活,养花种草,出门旅游,还常常去做义工,生命变得充盈起来。每天清晨睁开眼,看到窗外第一缕阳光,她的心里都会腾起一阵欢喜:感谢上帝,我又拥有一天!她把每一天,都当作是崭新的,是重生。所以,心中时时充满感激。她活过了医生断定的三个月, 活过了一年,活过两年,还将活下去。
⑩生命本是如此珍贵,理当爱惜。我们不再说话,一起看湖。眼睛里,一片一片的蓝,相互辉映交融。那是湖的蓝,天的蓝,广阔无垠。
(选自《扬子晚报》2013年3月18日,略有改动) 第⑥节中“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看”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这一细节?
第⑦节中“我们都吓一跳”,联系上文,说一说我们为什么会“吓了一跳”。
请你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以下两句话。
(1)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
(2)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从修辞手段的角度赏析)文章开头写“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结尾处又写到了“湖的蓝,天的蓝”,有什么作用?
阅读冯骥才《底线》一文,回答小题。(共10分)
①一次,一位开锁厂的老板说,他的买卖很兴旺,日进斗金。我问他何以如此发达,他答曰:“现在的人富了,有钱有物,自然要加锁买锁;再有,我的锁科技含量高,一般技术很难打开,而且,技术不断更新,所以,市场总在我手里。”
②我笑道:“我的一位好朋友说,世界上他最不喜欢的东西就是锁,因为,锁是对人不信任,是用来防人的。”
③锁厂老板眉毛一挑说:“不防人防谁?我赚的就是防人的钱。你以为,这个世上,真有夜不闭户的地方吗?”
④我说:“上世纪50年代真有。到了70年代,我住在一座房子的顶楼,门上只有个挂钩,没锁。白天上班,把门一关钩一挂,从来没被人偷过。”
⑤锁厂老板笑道“那是什么时候,现在早没影儿了,不信你敞开门试试。”
⑥我笑了笑没再说,我信他的话。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在商业博弈中 ,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候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⑦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买,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等等。这些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有被全线突破的忧虑。
⑧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再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
⑨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的人和事时,究竟是降低自己的底线,随波逐流,还是坚守自己,洁身自好,坚持一己做人做事的原则?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其实,即使社会的底线很脆弱,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像钢铁长城,任凭炮火肆虐,依旧牢不可破。
⑩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一个人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获得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选文①-⑤段举开锁厂老板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选文第⑨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结合本文,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对“守住底线”的感悟。
阅读《细菌生产新能源》一文,完成小题
①在目前能源逐渐紧缺的形势下,寻找植物能源是各国科学家积极探索的事情。因为植物能可以再生,利用植物的枝叶生产能源不会影响生态环境。早在2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植物发酵可以产生燃烧性气体。这种气体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俗称“沼气”。然而,沼气的密度小,燃烧值低,因此不是理想的燃料。于是,科学家希望能够从植物废料中提取到更好的燃料。
②最近,美国科学家加里﹒斯特贝尔在阿根廷的热带雨林中发现的一种细菌就能够做到这一点。这种细菌名叫粉红粘帚霉,可以让植物的枝叶发酵,生成一种可以燃烧的气体。斯特贝尔的这个发现为植物的利用开辟了新途径,是科学家在寻找可再生资源过程中的一项重大发现。
③与现在世界各地的植物燃料工厂生产的生物乙醇相比,粉红粘帚露使植物发酵产生的这种气体燃烧效果更好。经研究发现,其中包含的碳氢化合物达8种之多,如燃烧值很高的甲烷,这与柴油所包含的元素相似。这个发现让斯特贝尔十分惊喜,他说:“地球上还没有其他已知细菌能让植物发酵出柴油气。这种气体混合物可以起动发动机,直接作为机械的燃料。”
④更令人振奋的是,粉红粘帚露可以生长在纤维素上,现在不少人反对植物燃料,是由于许多工厂用粮食而不是植物废料来生产燃料,他们这样做正是因为植物废料中的纤维素难以分解。纤维素中含有大量的碳氢化合物,但是用普通的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都特别难分解。而通过粉红粘帚霉对纤维素进行发酵,可以直接产生柴油 气。研究员将随便大规模的测试,让这种露菌产生足够多的柴油气来启动一台小发电机。如果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利用这种方法来大规模生产柴油气就变得可行了。就可以摆脱植物燃料工厂用粮食作燃料的困境。
⑤斯特贝尔还发现,粉红粘帚霉有独特的基因,能分泌出将纤维素分解成柴油气的酶。如果能把这种基因转换到其他其他微生物的体内,让其他微生物也能分解纤维素产生柴油气,就有可能扩大植物燃料工厂的生产规模。
⑥传统石油形成理论认为,石油是植物被埋在地下时,在地壳的高温高压下形成的。但这个理论不能解释一些浅层油田的成因,根据斯特贝尔的研究,粉红粘帚露或其他微生物很可能在石油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斯特贝尔的研究有可能揭开石油形成之谜。按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从语言的准确性角度,分析选文(6)段中划线的词语“有可能”的作用。
(2)请指出选文第③段划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用粉红粘帚霉生产植物能源与用其他方式生产植物能源相比,有哪些优势?
文人心口的那颗朱砂痣
桂林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盛唐时的好时光,豪情万端李白的咏唱,孟浩然满怀期望地顺流而下,直奔江南。就这样一次文人相送,三月,一个明媚如画的春天,独独让个扬州占了先机,自此春色无边。
②于是,隋唐以来,文人墨客们总是无比神往扬州,总把扬州视作一幅曼妙鲜丽的图画,编织在他们长吟短叹的杯盏中,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近代散文……怂恿着,诱惑着,臆想着,穿过春花兼秋月,掠过长亭更短亭,拨开岁月的风烟,只为那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下扬州。到扬州去。
③他们中有一代君王,一世霸主,一群鼎盛诗家,一批锦心绣口的文章太守——隋炀帝,堪称是“成也扬州败也扬州”:为了一个琼花梦,生生开凿了一条大运河,虽然成就了南来北往水运通途惠及后世的天下大事,却落得个杀身亡国走黄泉。千年之后,从康熙到乾隆,祖孙俩皇帝每下江南一次,扬州的诗梦便膨胀很多,挡不住的诱惑,止不尽的传说,流传在大运河边、瘦西湖畔、杨柳晓岸,一如青草春生,岁岁年年……
④而更为吸引人,且令扬州变为一处文化磁场的,是那些才高八斗、倜傥风流的“文章太守”:杜牧、韩琦、王安石、欧阳修、苏轼……他们在扬州主事期间,理政事少,闲情事多,一个个不是“青山隐隐水迢迢”,便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或者干脆“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好不清雅自在,无愧为真名士者自风流!
⑤杜牧,可谓扬州知己也!从“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中的典雅而独具韵味的美色扬州,到同样出自小杜笔下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的华美、斑斓而迷离,凭空又多了些轻灵出窍之气,恍然如入神仙之境。
⑥一代词人姜白石,流连在国破城摧后的广陵,迷惘,多情,唏嘘不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还有元朝的萨都剌来此彻悟反省,明代的唐伯虎于扬州道上思亡妻,清朝的龚自珍更是狂放张扬,豪气冲天:“春灯如雪浸阑舟,不载江南半点愁。谁信寻春此狂客,一茶一偈到扬州。”
⑦够了!够了!无须再一一列举,就分明看见:烟花梦里的扬州,月明桥下的扬州,浅深红处的扬州,“青楼薄幸”的扬州,已然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豪情、温情和柔情。这里的飞檐古巷,这里的墨竹绿杨,这里的清风明月,这里的流水画舫……所有的美,在别处一样可以寻到,却又不尽相同。
⑧若论园林之盛,扬州不如苏州;若比湖山风物,扬州又不如杭州;再若说歌舞升平艳帜高张,扬州似乎又逊于金陵。地处里下河洼地的扬州,甚至都不及一衣带水的镇江,它没有山,却异想天开地从瘦西湖的花窗里借来金山一角——船行至小金山,不过一个馒头似的小土堆。少了登高望远的意趣,却丝毫不减其超拔芸芸众生的高度。这对于那些讲究胸有千丘万壑的诗人来说,所有的这些它都没有,却又都有——扬州的温和柔媚,蕙质兰心,恰如一位多情女子的款语消愁,慰藉了他们对仕途的期盼,对现实的失落,对人性的迷惘,以及对儿女情长的深切眷恋。
⑨他们来了,扬州留下了他们共同的诗梦,梦呓的对歌。扬州的一草一木,一尘一土,都成了他们诗词雅韵中一个个幽幽难诉复又击节慨叹的音符。他们走了,生命的活体虽然消失殆尽,精神的风貌却在诗文中永恒。
⑩而扬州,也不曾忘记他们,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一道道人文地标,至今仍在那一卷卷诗文,一处处石碑,一个个船娘导游绘声绘色的解说中,留存下来,即为不朽。扬州,成了文人心口的那颗朱砂痣,亦是月光下思故乡的尘世花苑……
(节选自扬州晚报网)“三月,一个明媚如画的春天,独独让个扬州占了先机”,请分析概括扬州之所以能占了“先机”的原因?
请选择一个角度赏析第⑦段的语言特点。
第⑧段主要运用何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扬州,成了文人心口的那颗朱砂痣,亦是月光下思故乡的尘世花苑……”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阳光下看人
①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如何看待一个人的优缺点,固然有其客观标准,但也与观察者看人的角度有一定关系。用灰暗心理看人,从人的短处着眼,所看到的缺点自然多于优点,短处多于长处;在阳光下看人,从人的长处着眼,所看到的优点一定多于缺点,长处多于短处、,而用人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用人之所长。避人之所短。
②唐代柳宗元在《梓人传》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名叫杨潜的“二把刀”木匠,连自己的床都修不好,却声称能造屋,且所要工钱是一般工人的三倍。柳宗元听了大笑,觉得这是个贪图钱财、喜欢吹牛的家伙。后来,在一个很大的造屋工地上,柳宗元又看到这位老兄,只见他发号施令,指挥若定,众多工匠在他的指挥下奋力做事,有条不紊。柳宗元大为惊叹。对这个人应当怎么看?如果把他看成一个“棒槌”弃之不用,无疑埋没了一位出色的工程组织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只要扬长避短,天下便没有不可用之人。
③扬长避短是用人的基本方略,其重点应该在扬长。因为人的长处决定一个人的价值,扬长不仅可以避短、抑短、补短,而且能够强化人的才干和能力,使人的才干和能力不断地成长和发展。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这里需要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优势”与“劣势”分明的人。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人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特长具有明显的领域性,一旦离开所适应的领域,这些特长可能变得没有意义。正所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一名职业作家能写出灵动激越的文字,但对图书销售却可能一窍不通。同样,一位营销高手能在图书市场上叱咤风云,但点灯熬夜写出的文字却可能不值几何。用人就要根据人的特长领域区别任用,使其长处得到发展,短处得到弥补或规避。另一种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人。古人说,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有才干的人往往恃才自傲;有魄力的人容易不守常规;意志坚定的人容易固执己见;为人谦和的人又多胆小怕事……人的优点越突出,缺点往往越明显。用人就要破除“任人唯全”的束缚,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给“虎”一座山,给“鲨”一片洋,让其长处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不能把无伤大雅的毛病看重,无关痛痒的问题看大,无足轻重的缺点看死,更不能削足适履。
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阳光下看人,从人的长处着眼,才能用好更多的人。谁要是指望找到没有缺点的人才任用,那恐怕就得永远孤军奋战了。本文第②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请写出本文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从微博到微信
①最近有两条关于微博和微信的消息值得关注。一条是关于微博的“坏消息”,1月31日市场研究机构的最新报告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间,新浪微博负增长接近40%,腾讯微博更是可怜,以接近60%的负增长排名垫底。另一条是关于微信的“好消息”,2013年1月15日,微信注册用户过3亿。
②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微博“式微”,或者即将为微信取代?
③从微博和微信的传播形态和用户体验来看,两者之间存在差异。
④就传播形态而言,微博更像是“大众化”的“媒体”,而微信尚不具备媒体形态,更像是私人化的沟通工具。目前,腾讯微博用户超过5亿,新浪微博用户超过4亿,微信用户数是3亿,且正在快速增长,微信用户数量赶上微博的用户数量似乎是迟早的事。两者用户总数差别不大,但从受众面来看,微博的大众传播性质比微信更明显。微博的受众(粉丝)数量庞大,以新浪微博为例,“微博女王”姚晨的粉丝数量,截止本文写作时高达38267622。动辄百万千万的受众数量,足以使微博的传播能力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抗衡。而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微信的用户是基于手机通讯录、QQ通讯录等相对狭窄的好友圈形成的,尽管微信也可以通过“摇一摇”和“附近的人”等功能采取“偶遇”的方式添加好友,但目前与微博相比,微信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
⑤从用户的体验看,微博用户更多把微博当做微型博客、个人门户。一些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甚至将微博当成是“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公开发布信息。而微信用户大多将微信当做免费的语音电话来使用,只不过这种语音是略有延迟的。另外,因为用户圈比微博更加熟悉、单纯和牢固,微信的内容比微博的更加私密和生活化,较少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国计民生等“大”问题,其传播定位在娱乐、个人展示等小众层面。
⑥因此,目前微信无法取代微博。但将来两者是否会融合,微博是否会像开心网等曾一度火热的媒体或娱乐工具一样被冷落,尚难以定论。也许融合是必然的,毕竟早在2010年初印度就推出了“语音版微博”,并受用户追捧,而国内也有类似的语音微博开发成功。
⑦新媒体的发展往往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形态和结局出现,究竟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根据语境说说第②段“这是否就意味着微博‘式微’”一句里“式微”的意思。
第④段划线句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