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唐朝时期,书生张三出生在人杰地灵的A地(隋朝第二代皇帝三次乘龙舟来这里游玩,最后在这里被杀),张三苦读寒窗十载,一日他从家乡出发,经运河到京城应试。在离船登岸之地B(隋朝第二代皇帝曾在这里大兴土木,修建了豪华的宫殿)遇雨,全身棉布新衣湿透,避进一老翁家。老翁沏茶热情款待,为张三烘干衣服,还为他做了一顿香喷喷的占城米饭。张三又经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京城C,他看到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身着各式服装的边疆各族和各国侨民,云集到这里,往来的商旅熙熙攘攘,张三凭一手漂亮的楷书和一篇优美的文章及第(考中)。为答谢老翁,他送老翁越窑青瓷茶具一套、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一个;还带老翁的儿子到京城C的“瓦子”中玩,在这里张三朗读了唐诗《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请回答:
⑴张三出生在何地?
⑵张三离船登岸之地B是哪一个城市?京城C地是哪一个城市?
⑶张三此行参加的科举考试,你如何看待当时这一选拔人才的制度?
⑷举例说明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唐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繁荣景象?
⑸上述材料中至少有三处与唐朝历史不符的知识性错误,请找出来并说明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隋朝的灭亡 伊斯兰教的的创立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请回答问题:
(1)文中的卫鞅指的是谁?他的变法得到了谁的支持?
(2)请列举出两项“卫鞅”变法中有关政治方面的内容。
(3)“卫鞅”变法给了你什么启发?

阅读材料:
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相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闻名,唯有我先。
—— 孙中山
材料二,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毛泽东
请回答:
(1)孙中山和毛泽东在诗中分别用“轩辕”“始祖”来赞誉传说中黄河流域的一位部落首领,他是谁?
(2)后人认为他是中华文明的始祖,他为人类文明做了哪些贡献?
(3)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你是如何理解的?

观察下图:小雪说:“这是商朝的甲骨文。小雨说:“这是西周的金文。”你同意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观点:
理由:

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次变法的内容?这次变法发生于战国时期的哪个国家?变法中哪项内容有利于农业发展?
(2)引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文,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次变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读图和材料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记·周本纪》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与右图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哪一项政治制度?
(2)实施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受封的对象是什么人?
(4)春秋时期,展开争霸的是哪个等级的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