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①流动人口众多②制瓷业发达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A.①② | B.②③ |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贵族政治时代,贵族们有掌握权力的习惯,如隋之文帝等一代英主的出现后,虽然在制度上否决了贵族的权力,实际上在从政中,仍有那种形式的残迹,政治成为与贵族的协议体。”能佐证该观点的史实是
| A.唐朝设立三省 | B.宋朝设参知政事 |
| C.明朝设置内阁 | D.清朝设置军机处 |
《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干德三年(965)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实现了中央集权 | B.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 |
| C.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 |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的父系社会就有了姓氏,源于居住村落、部族、君主封地等。据此判断“宋”姓源于()
| A.君主封地 | B.帝王赐姓 | C.居住村落 | D.生活部族 |
瞿秋白在《俄乡纪程》中写道:“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不十分清晰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包括()
| A.对西方世界了解有限 | B.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还很模糊 |
| C.对社会主义思想缺乏必要理论的认识 | D.急于改变中国的心理 |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反映出()
| A.民众的思想觉悟已经提升到了很高的程度 |
| B.民众将推翻帝制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 |
| C.清政府已经不得民心 |
| D.推翻帝制已成为民众的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