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雍正皇帝
材料三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辞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1)材料一、二所反映了什么经济思想?
(2)结合材料一、二的不同历史背景,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6分)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对外政策?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日本的对外扩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1分) 2008—2009的岁末年初,中东地区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巴以冲突不断激化。加沙局面进一步恶化,巴以冲突开始升级、转化。“第六次中东战争”的威胁成为国际关系面临的敏感话题。
材料一:19世纪末,犹太人兴起了“犹太复国运动”,要在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家,得到英美大力支持。英国对该地区采取“分而治之”政策。一方面允许阿拉伯人单独建国,另一方面又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复国。1917年11月,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出“贝尔福宣言”,声称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为达到目的尽最大的努力”。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和犹太国。1948年5月,以色列国成立。
(1)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以色列国之所以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的原因。
材料三:中东和平进程的启动与发展

1948年5月4日
以色列宣布建国
1948年5月15日
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1956年10月29日
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
1967年6月5日
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
1973年10月6日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1978年
埃以签署了《戴维营协议》,实现了双方的和平
1982年6月—9月
第五次中东战争
80年代
阿以双方同意“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中东和平进程正式启动
1993年
巴以签署《关于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以色列生存权得以承认
1994年
拉宾、佩雷斯和阿拉法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95年11月4日
犹太极端分子阿米尔刺杀了时任以色列总理拉宾
2003年
美国、欧盟、联合国和俄罗斯公布了中东和平“路线图”
2005年
以巴宣布停火,以将其军队、定居者在占领加沙地带38年后撤离
2007年11月28日
以巴代表在白宫举行和平谈判。由此,巴以和谈在中断了7年之后重新开始。达成了《共同谅解文件》
2008年12月27日
以色列军队的战斗机和直升机对加沙地区的目标实施了空袭
2009年1月3日
以色列向加沙地带发动地面进攻

(2)“五次中东战争”反映了中东地区存在着哪些主要国际矛盾?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中东地区成为“多事之地”的?
(3)简要概括“中东和平进程的启动与进展”所体现的“中东和平之路”的主要特征。

(15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
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4分)
材料三: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2分)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2分)
(4)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1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观察三幅图片

(1)依据材料一图片,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当今世界的哪三大区域经济集团?这些组织的出现,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哪种趋势?
材料二:右图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标志

(2)该组织的成立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中国是何时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
(3)这一趋势(进程)同时还存在哪些问题?你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建议?

(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31年,广东布政使杨永斌奏:定例,铁器不许出境货卖,而洋船私带,禁止尤严。……查雍正七、八、九年(1729-—1731年),夷船出口,每船所买铁锅,少者自一百连、二三百连不等,多者至五百连,并有至一千连者……应请照废铁之例,一体严禁。
——《清世宗宪皇帝实录》
材料二:18世纪中叶,由于海外对中国丝绸需求量大,出口利润高,太湖地区的丝绸大量从广州出口,使国内丝价不断上涨。有大臣上奏说:“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致丝价日昂。”于是,乾隆二十四年颁布了一道谕旨,规定出洋的商船“每船准其配买土丝五千斤、二蚕湖丝三千斤(土丝和二蚕湖丝都是质地较差的丝)”,头蚕湖丝(优质蚕丝)禁止出口。
——据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时清朝政府对铁锅出口有什么规定?(1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乾隆帝为解决国内丝价不断上涨的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4分)
(3)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中国应设)造船厂……火器局,……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长技……(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四: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的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将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魏源提出了什么思想主张?(1分)根据材料二说明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是什么?(1分)与魏源相比,梁启超、康有为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有什么进步?(2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提出了什么主张?倡导和发起了什么运动?(3分)
(3)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宣传的是什么事件?(1分)由此可以看出李大钊的什么主张?(1分)
(4)根据上述材料,对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趋势做简要说明。(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