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甲、乙两区域图”,完成下题。
图中M、N是世界著名的湖泊,关于两湖泊的描述正确的是 ( )
| A.M湖是内力作用形成的,N湖是外力作用形成的 |
| B.两湖分别是所在地区面积最大的湖泊 |
| C.M湖周围的植被为热带雨林,N湖周围的植被为温带草原 |
| D.两湖均为内流湖 |
两湖泊所在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为 ( )
| A.甲、乙区域经济发达,农业分别为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 |
| B.甲区域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乙地区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 |
| C.甲、乙区域人口稠密,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
| D.甲、乙区域资源丰富,资源分别为铁矿、铀矿和煤炭、石油 |
该图中甲为某区域示意图,乙反映甲中的P地河谷及其附近地质剖面,P地河谷剖面形态的形成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有关。读图完成问题。
甲图中河流的流向为()
| A.由北向南 | B.由南向北 | C.由东向西 | D.由西向东 |
河谷处的地质构造为()
| A.向斜 | B.背斜 | C.谷地 | D.山岭 |
乙图中的泉涌水量最大的季节最可能的是()
| A.福建省台风活动频繁 |
| B.北京香山枫叶红艳如火 |
| C.亚欧大陆上受冷高压控制 |
| D.南亚盛行西南季风 |
该图为“某地(约12.5°S)全年的月降水量柱状图”,该地最低月均温在20℃以上。据此回答问题。
该地最热月出现在
| A.1月 | B.4月 | C.7月 | D.11月 |
7月份,站在该地背风而立,高压在人的
| A.左前方 | B.左后方 |
| C.右前方 | D.右后方 |
读图,回答问题。
该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的四种气候类型依次为
| A.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
| B.高山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
| C.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高山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
| D.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山气候 |
与图中丁气候类型相同的城市是
| A.长沙 | B.广州 | C.太原 | D.福州 |
该图为我国西北某局部地貌的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虚线表示不可见,据图回答问题。
图中P等高线的数值为
| A.711米 | B.712米 |
| C.713米 | D.714米 |
图示地貌可能是
| A.风力侵蚀地貌 | B.风力沉积地貌 |
| C.冰川侵蚀地貌 | D.流水沉积地貌 |
从该区域向东南方向地貌变化为
| A.风力侵蚀—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
| B.冰川侵蚀—流水侵蚀—流水堆积 |
| C.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堆积 |
| D.流水溶蚀—流水堆积—海水堆积 |
南美洲东北部地处热带,但从海岸到大陆内部各地气候不尽相同。左图与右图反映了本区不同季节的气压分布情况(单位:百帕),图中M城(海拔44米)和Q城(海拔199米)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分别是:26.6℃、2 100 mm,27.2℃、765 mm。读图回答问题。(注:赤道无风带即赤道低气压带)
13.最能反映M城与Q城气候特征的一组图表是
A. ①③ B.③④ C. ①② D.②④通常得到上图中“气温”“降水量”数值的方法是
| A.该月每天气温的平均值,该月最大一场降水量总值 |
| B.该月每天最高气温的平均值,该月最大一场降水量总值 |
| C.该月每天气温的平均值,该月每天降水量的累计值 |
| D.该月每天最高气温的平均值,该月每天降水量的累计值 |
造成M城与Q城气候异同的主要原因是
| A.赤道低气压的摆移,是决定两地年温差较小的主因 |
| B.两地所在的纬度位置,是决定两地年温差均小的主因 |
| C.两地距海的远近,是造成M城远较Q城湿润的主因 |
| D.两地海拔的差异,是造成M城远较Q城湿润的主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