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该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 )
①资源储量减少,某些资源面临枯竭
②黑土肥力下降
③农业生产规模小,产品商品率低
④环境污染严重,企业转型困难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有利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产业升级 |
B.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全面发展核能 |
C.重点发展轻型工业,实现产业转移 |
D.发展交通,全面利用区外资源以保护本地资源 |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一年级的小明同学在学习地理必修1第一章内容时,对家里的一页日历(如图)产生了兴趣。以下是他根据图示信息作出的判断。回答问题。秋分现象发生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A.136°15′W,0° |
B.175°45'E,23°26′N |
C.43°45′E,0° |
D.34°15′E,0° |
18.小明搜集整理的下列信息正确的是()
A.此时节华北地区适宜冬小麦播种 |
B.此日过后南极将出现极夜现象 |
C.此日北京时间6:00天安门广场国旗与太阳一同升起 |
D.此日小明学校操场旗杆的影长为一年之中最短 |
如图甲、乙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一分点和一至点,读图回答问题。当地球公转到甲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为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北移动 |
B.此时为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移动 |
C.此时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90° |
D.此时黄赤交角变为0° |
16.地球由甲处公转到乙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过的纬度数为( )
A.等于23°26′ | B.小于23°26′ |
C.大于23°26′ | D.等于46°50′ |
2012年春分日,我国甲、乙、丙、丁四地的日出时间(北京时间)分别为5:20、6:20、7:20、8:20,则四地的经度最接近105°E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如图为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指地面接收太阳辐射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甲处年日照时数为( )
A.2770小时 | B.2480小时 | C.2600小时 | D.无法判断 |
影响甲、乙两地日照时数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异 | B.地表植被类型的差异 |
C.大气环流的差异 | D.白昼长短的差异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同地区外出农民工在省内、省外务工的分布表(单位:%)。
材料二 下图为外出农民工就业地域分布比例(单位:%)。据材料一可知2009年( )
①全国在省外务工的农民工比例都大幅度增加
②中西部地区在省外务工的农民工比例都下降
③东部地区农民工以在省内务工为主
④全国农民工都以在省内务工为主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2009年与2008年相比外出农民工( )
①省内就业人数大于省外就业人数②在珠三角就业人数下降幅度小于长三角③东中西三个地带中,西部地区就业人数上升幅度最大④在东部沿海就业人数有下降趋势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