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需要一个科学理论的指导,从1845年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工人运动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创作活动,先后撰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纲领》、《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光辉著作。材料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A.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
B.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
C.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
D.哲学都是在批判神学的宗教思想中产生的 |
浙江省充分发挥本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在丰富人们文化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
A.文化是经济的反映 | 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
C.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
美国人能够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并不刻意追求高学历、好职业的功利性目标;而中国人一般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有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中美两国教育方式的差异表明()
A.文化差异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优劣 |
B.文化差异反映了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 |
C.一定文化环境中只能产生一种思维方式 |
D.文化环境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
有人形象地把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划分为“脑袋国家”和“躯干国家”。“脑袋国家”通过生产和输出知识支配“躯干国家”,“躯干国家”受“脑袋国家”的控制与盘剥。材料对我们的启示是()
A.我国的文化已成为物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
B.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 |
C.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决定 |
D.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
“文彦博数豆”是我国古人对未成年人教育的典型事例,说的是文彦博放两个罐子,做了错事就放黑豆在罐中,做了好事就放红豆在罐中,每天检查红豆和黑豆数目,日积月累,红豆越来越多,长大后文彦博成为宋朝的一代名相。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要虚心向古人学习,学会数豆 |
B.文化素养在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中培养出来 |
C.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 |
D.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二者是一回事 |
2100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连接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2000多年前,中国凭借航海技术开通了与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同样新时期,沿着陆海两条“古丝绸之路”构建经济走廊,将给中国及沿线国家、地区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中可以看出
A.实践的需要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B.联系方式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
C.加强联系,就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
D.事物间的联系具有条件性和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