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氏企业的发展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2年荣氏兄弟准备投资办厂。荣德生说:“民以食为天。机制面粉质细色白,必定会代替土粉。”他忘不了在香港码头上看到轮船上装的都是面粉,那面粉是从英国、美国运来的。“外国人以 ‘洋人食用’为借口,朝廷对面粉是不抽税的。开粉厂有利可图。”
材料二 到哪里去筹措办实业的钱呢?荣氏兄弟四处招股东,非常艰难才筹到了办厂的钱……(准备破土动工之日)县衙就来了谕单,无锡绅士联名具告保兴粉厂“擅将公田民地围入界内”,而且在古城边竖立烟囱,必将“破坏风水,有伤文风”。知县的谕令责成粉厂饬地迁移……由于技术不够,粉质不高,加上保守思想作怪,保兴粉销路不畅,开工不足一月,已积粉数千包。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了,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力东顾,还纷纷向 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宗敬看准了面粉工业大发展的苗头,不失时机地大力扩充,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无锡茂新系统发展为4个厂上海福新系统发展为8个厂,日产面粉8.6万余包,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荣氏企业己稳操“面粉大王”的桂冠。荣宗敬并不满足于“面粉大王”的称号,他又集中全力向纱布行业挺进了。1922年,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个。
材料四 20年代后荣氏企业进入艰难守业的困境,申新纺织系统的一到四厂棉纱产量下降,出现亏损,面粉厂产量也急剧下降。
──杨旭《荣氏兄弟》
(1)根据材料一,结合课本说说荣氏兄弟为什么在1902年投资办厂、兴办实业?为什么首先投资面粉业?
(2)根据材料二,说说在创办实业过程中,荣氏兄弟遇到了哪些困难?
(3)材料三中,荣氏企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依据所学知识,说说这期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社会条件有哪些?为什么20年代荣氏企业发展受阻?
(4)班级要出一黑板报,介绍近代民族企业发展史,请你给上面的材料起一个标题。
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核心成果。古往今来,一部部法律文献搭建起人类政治文明前进的阶梯。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总统和内阁,司法权属于法院,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拥有选举、被选举、请愿、诉讼等权利……财产所有权、经营权受到临时政府保护。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四法兰西共和之路
(1)依据材料一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其积极作用。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哪些变化?请分析上述变化产生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4年宪法的意义。 法兰西共和之路呈现怎样的特点?综合上述四则材料谈谈你对民主宪政的认识。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手书
材料二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绝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一中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中的图二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两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
(4)材料四中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两种教科书关于中国近代史19世纪40—90年代的内容目录。
甲种: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著) |
乙种: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备要(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
||
绪论(第一、二章略) |
导论(一、二、三、四略) |
||
第一编 |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 |
第一章 |
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
第三章 |
鸦片战争 |
第一节 |
18至19世纪初的中国与世界 |
第四章 |
鸦片战争以后 |
第二节 |
步入近代社会之初的新迹象 |
第五章 |
太平天国的兴起 |
一、经世派的崛起与关注“时务” |
|
第六章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二、开眼看世界思想的涌动 |
|
第七章 |
1856—1861年的太平天国 |
三、《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
|
第八章 |
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大联合和太平天国的失败 |
第三节 |
晚清三次新政的出现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
第二编 |
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形成 |
一、洋务、戊戌与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
|
第九章 |
在农民大革命失败后 |
二、晚清三次新政的比较研究 |
|
第十章 |
封建统治者的“办洋务” |
三、中国近代化与社会转型问题 |
|
第十一章 |
反对外国侵略的群众运动的兴起 |
第四节 |
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
第十二章 |
帝国主义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和半殖民地的外交 |
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
第十三章 |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
二、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性质与作用评析 |
|
三、近代民族资本工业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分析 |
根据目录及其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乙两种教科书编写的各自主要特点,并予以分析说明。
辛亥革命既是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也是史学研究关注的重点。阅读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十四日(1902年4月21日),谕令设立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办“新政”的机关……陆续实行了一些新政,诸如废科举、兴学校、派遣留学生、鼓励农工商业、编练新军、调整一些政府机构等。但是,在资产阶级领导的人民革命迅猛发展的形势下,点滴的改良已经无济于事。
——白寿彝《中国通史》
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郭世佑《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材料二“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文录》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
材料三英国人赶走詹姆士二世、建立君主立宪制的革命,没有发生流血,这是它被历史学家称为“光荣革命”的一个根本原因。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那就是: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这种模式,成为它给后世留下的最独特的遗产。
——《大国崛起》解说词
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立宪时刻》
(3)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请说明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