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
C.重农抑商政策出现背离现象 | D.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
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被西方史学家称之为“扩张的时代”,主要原因是
A.欧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 B.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时代开始 |
C.东西方国家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 | D.狂热的宗教传播和宗教征服 |
“深淘滩,低作堰”是战国时代某一著名水利工程的治水名言。这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这项水利工程是
A.京杭大运河 | B.灵渠 | C.都江堰 | D.井渠 |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
《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文中所说的四者认识正确的是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
B.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C.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
鲁迅先生在《看镜有感》中有一段很有名的话:“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这表明鲁迅主张
A.弘扬国粹,捍卫传统 |
B.吸收外来文化是自强自信的表现 |
C.对外来文化要保持高度警惕 |
D.接受外国东西易为异族奴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