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改革、变法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贾谊《治安策》
材料三 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请回答:
(1)你认为材料一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4分)
(2)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导致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与商鞅推行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4)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都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移风易俗”,分别指出这二次“移风易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5)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梭伦改革的评价 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 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秦国的文化传统中,宗法观念相对淡薄,商鞅利用这一点……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鼓励、引导并强制秦人把大家族变为小家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1)商鞅变法是如何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的?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小家庭政策得以推行的作用。
材料二苏轼给宋神宗上书: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2)概括材料二中苏轼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出发点。

近代以来,民族主义思潮逐渐形成并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族主义直到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其近代的形式。西欧资产阶级是以国家的名义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的,因此,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更确切地说,国家这时由公民组成……但是,随着19世纪的逝去,民族主义的性质起了变化。……但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社会发展中起的作用,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须知要拒外人,须要先学外人的长处。于今的人,都说西洋各国,富强得很,却不知道他怎么样富强的,所以虽是恨他,他的长处,倒不可以不去学他……须知必定用文明排外,不可用野蛮排外。——陈天华《警世钟》(1903年)
(2)材料二体现了陈天华什么样的民族主义情结。

全球人口的流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目的地
时间范围
人数
美国
1821—1932年
3420万
俄国亚洲地区
1800—1939年
1200万
阿根廷
1856—1932年
640万
加拿大
1821—1932年
520万

材料一欧洲移民表
(1)据材料一,说明欧洲移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材料二美国外来移民潮与技术发明统计表
——梁茂信《1860—1920年外来移民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

年份
移民增长数(万)
年份
专利证书增长数
1851—1854
37.9—42.8
1851—1856
757—2315
1863—1866
17.6—31.9
1863—1867
3781—12301
1879—1882
17.8—78.9
1880—1883
12926—21196
1898—1903
22.9—85.7
1898—1903
20404—31046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外来移民的不断增长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政治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选官制度变革对政治建设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世袭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
——魏源《魏源集》
(1)分析材料一中宋、明“尽变其辙”的含义及其意义。
材料二这个制度(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废除的直接动因是认为这套制度不再适合新式人才的培养需要。但科举制被废除以后,清政府并没有建立起一套新的精英选拔制度来代替它。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动荡也与此相关。……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
——许纪霖《废科举引发20世纪中国大变局》
材料三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科举制)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
——钱穆《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
(2)科举制废除的动因是什么?试结合材料二、三谈谈科举制的废除在当时产生的社会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政治制度的建设有何认识?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战后初年,许多德国人认为自己只是“受害者”。……(1963年)在奥斯维辛审判前后长达20个月的时间内,媒体对审判过程做详尽深入的报道和评论。德国知识精英也抓住机会在媒体上发声,引发了60年代中期对纳粹历史认识的大辩论。……1970年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纪念碑前做出了举世闻名的谢罪之举……各个领域对纳粹制度的产生及其根源不断地进行再认识与自我解剖,自觉地将反思历史作为政治及道德义务,并将其制度化、法制化。
——摘选自凤凰网兰台《“悔过”是如何炼成的:德国战争罪行反省之路》
(1)依据材料概括战后德国对二战的态度变化及原因。
(2)指出有利于世界和平事业继续发展的正确历史观。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