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谏官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晋国的中大夫、赵国的左右司过、楚国的左徒,都属于谏官性质。谏官不仅弹勃不法,同时也对守法官吏施以保护,使官吏免遭不当罪的处罚。 维护官吏的相应权益,也是维护国家法纪的严肃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唐代之前的谏官隶属于宰相,多讽谏皇帝。北宋时期谏官的任免权收到皇帝手里,并赋予谏官根据道听途说来参奏大臣的权力。谏官由监督皇帝,变成了皇帝约束大臣的工具。
——整理自《中国古代监察史》
材料二清代前期,所有三品以上的官员可以根据“风闻”有密折奏事权力,这样皇帝对台谏官员在政治信息上的依赖性大大降低了。雍正帝时期京师廷臣的折奏数量大大降低,占折奏数量最大的是地方督抚,达到70%以上。这说明皇帝依靠奏折所获取政治信息的重点地方各省,而在以往能够把地方情形上报中央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中央和地方的台谏官员。    维新变法时期,光绪帝发布诏令,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评论时政。戊戌变法失败后有关此规定的诏令被废除。      
——整理自《清代的监察制度》和《维新变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谏官制度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前期监察体系的特点。(6分)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监察发展趋势及维新变法时期的新举措。(6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西藏历史上存在的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奴对农奴主的依附关系为基础的黑暗、野蛮的社会制度。始于10世纪,到 13 世纪普遍确立 ,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
1959年9月21回,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通过《关于废除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决议》,决定对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一律没收,分配给农奴和奴隶;对未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由国家出钱赎买后,分配给农奴和奴隶。
——粱俊艳、张云《中国西藏与欧美主要国家废除农奴制(奴隶制)比较》
材料二 1961年,西藏各地开始实行普选。昔日的农奴和奴隶破天荒第一次获得当家做主的权利。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成功召开,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出席大会的301名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占80%以二,藏族代表中绝大多数是翻身农奴和奴隶。
——《热地:我亲身经历了西藏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
材料三(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共包括一系列文件,……它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从法令颁布时起,农民获得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务的人身自由权。此后,地主不得再把农民当作牲畜和器物任意买卖和交换。但地主对农民的经济以外的强制并未完全消灭,……
二、关于份地和农民因使用份地而须负担的义务。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同时负担一定的义务。……地主利用这些规定,割去农民份地中最肥沃、收益最大的部分。……授予农民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民只有“永久使用权”,在农民和地主订立赎取份地的契约以前,必须对地主尽一定的义务。
三、关于赎取份地手续。……在赎地时,农民必须先付赎金的20一25%,其余75—80%由政府从国库拨款垫付给地主,农民在以后四十九年内每年以“赎地费”形式偿还。……赎企大大高出了当时的实际地价……
四、关于改革后农民的管理组织。为了管理改革以后的农民,政府利用旧的村社组织。……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近代部分》

材料四国务院决定在“十一五”期间继续执行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进一步促进西藏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三农”、基础设施、人才、教育、科学、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加中央的扶持力度。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藏废除农奴制后,农奴的地位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⑵根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后俄国农奴的政治、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
⑶材料四反映出西藏发生了怎样的巨变?从西藏的巨变中,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
⑷就上述材料,说明这两次改革性质的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说:“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暂时义务农。
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以上均摘自《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有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及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其为什么产生这种矛盾心理?
⑵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
⑶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
⑷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材料二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恶劣19倍,石油产量猛增恶劣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增加了35倍多。
请回答:
⑴如果材料一的叙述是真的,那么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⑵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真正的独立需要有一支能够抵御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
————穆罕默德•阿里
材料二、穆罕默德•阿里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在取得埃及政权后,表面上装着向素丹称臣纳贡,内心里却想摆脱素丹的统治。有一次,他接到素丹的一份诏谕,激动地说:“我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冒险家来到埃及,我一步步地向前迈进。如今,我在这里已经站稳脚跟,不错,我已经站稳脚跟。”接着,他狠狠地敲打着这份上谕说:“我从来就没有什么主人!” 穆罕默德•阿里的最终宿愿是以埃及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阿拉伯帝国,以取代日益衰落的奥斯曼帝国。
————《埃及近代史》杨灏城著
材料三、在我第二次(1833—1835年)访问埃及时,乡村中体格健全的人已经少见,不是缺一两颗门牙(这样就无法咬住子弹)或断一节手指,就是一只眼睛或双目失明,这样就可以不被征召入伍。
————英国旅行家兰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回答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并回答改革前后目的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客观的评价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了削弱长老势力,1809年6月穆罕默德·阿里规定:所有宗教地产不再享有免税权,必须缴纳“米里”(国税);长老务必在四十天之内将其掌管的宗教地产的证件交给政府查验,违者将取消其掌管权。许多长老因没有证件或不合格的证件而丧失大批宗教地产,从而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1809年6月30日,以奥马尔·麦克莱姆为代表的长老,联合马木路克包税人,聚集在爱兹哈尔清真寺,抗议穆罕默德·阿里侵犯他们的利益,要求取消这些法令。奥马尔·麦克莱姆扬言,倘若穆罕默德·阿里执迷不悟,他准备向素丹提出控告,号召埃及人民起来推翻他的统治。
材料二 穆罕默德·阿里对长老的抗议和威胁置之不理,他知道,这些长老表面上抱成一团,暗地里勾心斗角。因此,他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把一批长老拉拢过来,也想把奥马尔·麦克莱姆拉过来,但后者拒绝与阿里会晤,他说:“穆罕默德·阿里是我扶上台的,我保证也能把他赶下台。”奥马尔·麦克莱姆的判断是错误的,1809年的形势和1805年相比已大不相同了。因为这时的长老已不同于以前,他们大多已上升为封建地主,和马木路克一样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动辄关押、欺压和鞭笞农民,为广大人民所痛恨。8月9日,穆罕默德·阿里下令革除奥马尔·麦克莱姆的宗教职务,将他流放到边远地区。1813年,政府通过丈量土地又没收了许多超过证件规定的宗教地产。从此,长老不再是政治舞台上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而是成了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人民的工具。
——《埃及近现代简史》
请回答:
(1)穆罕默德·阿里打击宗教长老势力的原因是什么?
(2)穆罕默德·阿里采取了哪些措施打击宗教长老的势力?有何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