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
B.“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
C.“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
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
第二次工业革命重新调整了国际经济格局,主要表现为()
A.产生了垄断组织 |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
C.革命几乎同时在几个先进国家进行 |
D.英国丧失经济霸主地位,新的经济力量崛起 |
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说“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这里的“革命”是指
A.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 |
B.给印度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
C.推动印度民族起义爆发 |
D.在印度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 | B.人口爆炸性增长 |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 D.各国间交往密切 |
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浪潮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我们习惯上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机械特色不同 | B.构成材料不同 |
C.交通工具不同 | D.能源动力不同 |
1524年,西班牙人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西班牙最先开辟了新航路 |
B.西班牙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
C.西班牙通过殖民扩张,掠得巨额财富 |
D.荷兰打败西班牙,掌握世界殖民霸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