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种群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
1 |
5 |
9 |
13 |
17 |
21 |
25 |
29 |
33 |
37 |
个体数(只) |
6 |
10 |
28 |
71 |
131 |
207 |
270 |
302 |
327 |
341 |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第17~21天,黑腹果蝇增长率最大
B.从21天后,该种群的增长速率开始下降
C.第21~37天,种群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某生物兴趣小组将一枝伊乐藻浸在加有适宜培养液的大试管中,以白炽灯作为光源,移动白炽灯调节其与大试管的距离,分别在10 ℃、20 ℃和30 ℃下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单位时间内不同距离下枝条产生的气泡数目,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研究的是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
B.A点和C点的限制因素分别为温度和光照强度 |
C.B点条件下伊乐藻能进行光合作用 |
D.若在缺镁的培养液中进行此实验,则B点向右移动 |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循环方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甲、乙、丙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
B.图中b、c、d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细胞呼吸 |
C.缺少类群丙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 |
D.由于细胞呼吸的消耗,乙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 |
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系如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丙和丁存在着竞争关系②乙同化得到的能量一定比丁同化得到的能量多
③ 若湖泊中受到DDT污染,则体内DDT浓度最高的生物是甲
④此食物网中占有三个营养级的生物是丁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 |
B.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种间关系会不断调整 |
C.初生演替相对于次生演替进程缓慢、时间长 |
D.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都形成森林 |
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 |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