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适宜条件下,对人体细胞培养并使其进行正常分裂至第五代,对培养物中细胞的DNA含量情况进行测定,发现细胞分为3种类型:DNA量等于正常细胞,DNA量两倍于正常细胞,DNA量介于前两种细胞。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A.第一种细胞均无分裂能力,且在视野中数量最少 |
| B.第二种细胞均处于细胞分裂期,且在视野中数量最多 |
| C.第三种细胞已经进入生长的衰老期,将停止细胞分裂 |
| D.用药物抑制细胞的DNA复制,第一种细胞比例将增加 |
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其中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异是
| A.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
| 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
| C.染色体复制时受诱变因素影响,导致基因突变 |
| D.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
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少 |
| B.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 |
| C.种群密度低于A点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 |
| D.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正相关 |
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如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
| B.被损伤的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
| C.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
| 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
果蝇的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现有一个果蝇体细胞,它的每条染色体的DNA双链都被32P标记。如果把该细胞放在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使其连续分裂,那么将会在第几次细胞分裂中出现每个细胞的中期和后期分别有8条、16条被标记的染色体
| A.第1次 | B.第2次 | C.第3次 | D.第4次 |
图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15N标记)的结构示意图,该基因全部碱基中A占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基因一定存在于细胞内的染色体DNA上 |
| B.该基因的一条核苷酸链中(C+G)/(A+T)为3∶2 |
| C.DNA解旋酶作用于①部位,DNA聚合酶作用于②部位 |
| D.将该基因置于14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5N的DNA分子占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