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石显字君房,济南人,少坐法腐刑。元帝时为中书令。
②是时,元帝被疾,不亲政事,方隆好于音乐;以显久典事,中人无外党,精专可信任,遂委以政。事无小大,因显白决,贵幸倾朝,百僚皆敬事显。显性狡诈,为人巧慧习事,能探得人主微指,内深贼,持诡辩以中伤人,忤恨睚眦,辄被以危法。初元中,前将军萧望之及光禄大夫周堪、宗正刘更生皆给事中。望之领尚书事,知显专权邪辟,建白以为:“尚书百官之本,国家枢机,宜以通明公正处之。武帝游宴后庭,故用宦者,非古制也。宜罢中书宦官,应古不近刑人。”元帝不听,由是大与显忤。后皆害焉,望之自杀,堪、更生废锢,不得复进用。后太中大夫张猛、魏郡太守京房、御史中丞陈咸、待诏贾捐之皆尝奏封事,或召见,言显短。显求索其罪,房、捐之弃市,猛自杀于公车,咸抵罪,髡为城旦。自是公卿以下畏显,重足一迹。
③显见左将军冯奉世父子为公卿著名,女又为昭仪在内,显心欲附之,荐言昭仪兄谒者逡修敕宜侍帷幄。天子召见,欲以为侍中,逡请间言事。上闻逡言显颛权,天子大怒,罢逡归郎官。其后御史大夫缺,群臣皆举逡兄大鸿胪野王行能第一,天子以问显,显曰:“九卿无出野王者。然野王亲昭仪兄,臣恐后世必以陛下度越众贤,私后宫亲以为三公。”上曰:“善,吾不见是。”乃下诏嘉美野王,废而不用。
④显尝使至诸官有所征发,显先自白,恐后漏尽宫门闭,请使诏吏开门。上许之。显故投夜还,称诏开门入。后果有上书告显颛命矫诏开宫门,天子闻之,笑以其书示显。显因泣曰:“陛下过私小臣,属任以事,群下无不嫉妒欲陷害臣者,事类如此非一,唯独明主知之。愚臣微贱,诚不能以一躯称快万众,任天下之怨,臣愿归枢机职,受后宫扫除之役,死无所恨,唯陛下哀怜财幸,以此全活小臣。”天子以为然而怜之,数劳勉显,加厚赏赐,赏赐及赂遗訾一万万。
⑤初,显闻众人匈匈,言己杀前将军萧望之。望之当世名儒,显恐天下学士姗己,病之。是时,明经著节士琅邪贡禹为谏大夫,显使人致意,深自结纳。显因荐禹天子,历位九卿,至御史大夫,礼事之甚备。议者于是称显,以为不妒谮望之矣。显之设变诈以自解免取信人主者,皆此类也。
节选自《汉书·佞幸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皆害焉害:恐惧 |
B.臣愿归枢机职归:辞官 |
C.死无所恨恨:遗憾 |
D.以为不妒谮望之矣谮:诬陷,中伤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石显“性狡诈”的一组是
①以显久典事,中人无外党,精专可信任,遂委以政 ②自是公卿以下畏显,重足一迹
③荐言昭仪兄谒者逡修敕宜侍帷幄 ④天子大怒,罢逡归郎官
⑤显故投夜还,称诏开门入 ⑥议者于是称显
A.①②⑤ | B.②③④ | C.③⑤⑥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石显身为宦官,却手握重权,又专权擅事,乖谬不正,因此受到许多官员的弹劾。 |
B.大鸿胪野王原本德行兼优,深孚众望,但因为石显在元帝面前的中伤,最终被罢除了原有官职。 |
C.曾经有官员误告石显矫诏,石显借机在元帝面前哭泣自白,赢得了元帝的怜惜。 |
D.石显会用严刑重法惩治反对自己的人,但同时也会假作敬重贤能,收买人心。 |
文言文断句、翻译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事无小大,因显白决,贵幸倾朝,百僚皆敬事显。
②臣恐后世必以陛下度越众贤,私后宫亲以为三公。用斜线(“/”)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辱可避避之而已矣及其不可避也,君子视死若归。(《经徂堂杂志》翻译下列课内文言文句子。
①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轩志》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夫子相:辅佐 | B.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 |
C.陈力就列就:担任 | D.不患寡而患不均患:忧虑,担忧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以伐为为:呢,助词 | B.危而不持而:而且,连词 |
C.既来之,则安之则:就,连词 | D.是谁之过与之:的,助词 |
请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
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4分)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谋:为……谋划。 |
B.请治剑服 治:备办。 |
C.庄子入殿门不趋趋:小步快走。 |
D.王乃校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日夜相击于前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
B.①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②甚矣,汝之不惠 |
C.①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②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
D.①太子乃与见王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
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
①“庄子当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A.①②③ | B.①⑤⑥ | C.②④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
翻译句子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用“ / ”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2分)
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舍之。及贯高等谋反柏人事发觉,并逮治王,尽收捕王母踽踽兄弟美人,系之河内。厉王母亦系,告吏曰:“得幸上,有身。”吏以闻上,上方怒赵王,未理厉王母。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吕后妒,弗肯白,辟阳侯不强争。及厉王母已生厉王,恚,即自杀。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
高祖十一年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上自将兵击灭布,厉王遂即位。厉王早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而常心怨辞阳侯,弗敢发。及孝文帝初即位,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以亲故,常宽赦之。
三年,入朝,甚横。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厉王有材力,力能扛燕,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厉王乃驰走阙下,肉袒谢曰:“巨母不当坐赵事,其时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弗争,罪一也。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杀之,辟阳侯弗争,罪二也。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报母之仇,谨伏阙下请罪。”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称制,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辇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淮南王至长安。
尽诛所与谋者。于是乃遣淮南王,载以辎车,令县以次传。是时袁盎谏上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且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为有杀弟之名,奈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今复之。”县传淮南王者皆不敢发车封。淮南王乃谓侍者曰:“谁谓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人生一世间,安能邑邑如此!"乃不食死。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上哭甚悲,谓袁盎曰:“吾不听公言,卒亡淮南王。”盎曰:“不可奈何,愿陛下自宽。”上曰:“为之奈何?"盎曰:“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乃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守冢三十户。
(节选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为筑外宫而舍之舍弃,放弃 |
B.臣母不当坐赵事因……而判罪 |
C.拟于天子比照 |
D.独斩垂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谢罪 |
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淮南王“骄态”的一项是(3分)()
①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②自袖铁椎椎辟阳侯③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
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⑤谁谓乃公勇者?⑥乃不食死
A.①②⑤ | B.②③④ | C.④⑤⑥ | D.②④⑥ |
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9分)
(1)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
(2) 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
阅读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6分)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梃:木捧。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安承教”的意思是愿意诚心接受指教。 |
B.“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揭露了梁惠王驱兽食人的残暴行径。 |
C.上述文字在一问一答中体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 |
D.孟子提到孔子的话,是为了用孔子的仁义来劝说梁惠王不要让老百姓受饥而死。 |
分析上面的选段,你认为和下面的选段在表现孟子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析。(3分)
狗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①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莩(piǎo ):通“殍”,饿死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氏文集序①
[宋]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②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
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③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④,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也,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⑤,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⑥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注】①苏子美:即苏舜钦,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政治上支持范仲淹、杜衍等新政推行者。 ②杜公:即杜衍,曾任宰相,参与“庆历新政”。 ③韩、李:指韩愈,李翱。 ④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故纸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 ⑤擿(tī)裂:割裂。这里指摘取古人文句。⑥二三大臣:指杜衍、范仲淹等,皇裕初年被起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其可无恨恨:遗憾 |
B.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几:接近 |
C.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废:罢官,削职 |
D.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稍:稍微 |
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表明苏子美文学才华和文学追求的一项是
A.①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②时人颇共非笑,而子美不顾也 |
B.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②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 |
C.①号为时文,以相夸尚②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 |
D.①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②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美的文章如金似玉,当他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文章就已经流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排挤他欲把他置于死地的人,也不能够损毁掩盖他的文章。 |
B.本文回顾了唐宋古文运动的历史:唐朝初年,文章还留有五代文风的余习;后来过了一百多年,韩愈、李翱等人出现,此后,元和时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宋朝兴起后,又过了将近一百年,古文才开始兴盛。 |
C.天圣年间,欧阳修参加进士考试,发现当时学习写文章的人,追求文辞声调对偶和摘取古人文句,称这种文章为“时文”;后来皇帝忧虑“时文”的弊端,下诏书讽刺学习写“时文”的人,并明令禁止写作“时文”,那股风气才渐渐消失了。 |
D.苏子美的政敌利用苏子美“酒食之过”攻击他排挤他,主要目的不是陷害苏子美,而是借此打击与其有关联的新政推行者。不过,这些受排斥的人后来都被保全下来,得到重用,只有苏子美不幸死了。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2)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
(3)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虽 与 子 美 同 时 饮 酒 得 罪 之 人 多 一 时 之 豪 俊 亦 被 收 采 进 显 于 朝 廷 而 子 美 独 不 幸 死 矣 岂 非 其 命 也 悲 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