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4年4月2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展开第五次东亚之旅,访问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4月25日,日本经济财政政策担当大臣甘利明说,尽管美国总统奥巴马访日期间就《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与首相安倍晋三会晤,但双方并没有达成基本协议。法新社评论指出,虽然奥巴马此次亚洲之行不包括中国,但在地区争端错综复杂、人们对美国的战略怀有疑问之际,无论他走到哪里,中国的巨大影响将始终跟随着他。
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某校九(5)班开展了“美日崛起之谜”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一、制度创新,方式不同
材料:美国和日本历史年代尺
美国:——︱——︱—————————︱————————︱———︱———
1775年  1783年           1861年         1933年      1945年   
日本:—︱———————︱—————————︱———︱————︱———
1868年         1894年            1931年     1937年   1945年   
(1)年代尺中,1775年美国和1868年日本分别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美日两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有何不同?
二、应对危机,结局迥异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日两国在20世纪30年代面对危机时分别选择了什么发展道路?结果怎样?
三、读史明智,开创未来
(3)从美、日的发展来看,我们应该谴责他们哪些行为?
(4)就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请你对美国总统奥巴马、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分别说一句话,你会怎样说?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冷战后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共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1)图一瓷器出自当时哪个制瓷中心? 图二是世界上最早发行和流通的纸币,它出现于何地? 图三是南宋时我国南方新兴的一种纺织业,纺织的原料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共同信息?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隋唐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虽然中间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分裂,但是统一、发展、繁荣、开放一直是这一时期的主流。
材料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一选自毛泽东《沁园春·雪》
材料二: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一南宋.陆游《示儿》
请回答:
(1)《沁园春·雪》中提到的“唐宗、宋祖”两位帝王的名字分别叫什么?
(2)《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是要推翻哪个少数名族建立的什么政权?南宋“北定中原”的代表人物是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材料三洁白的哈达、温驯的藏羚羊、雄伟的布达拉宫……这就是我们美丽而圣洁的西藏。虽然当前“藏独”分子猖獗,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自古以来,西藏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 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的什么政策?请用具体的史实加以说明。
(2) 宋朝民族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点?
(3) 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始于哪一朝代?这一时期出现了民族融合的盛况,形成了哪一个新的民族?
(4)通过上述史实,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材料一

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的图(2) “交子”具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
(2) 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最直接的反映了宋代的()。(从三个选项中选 一个)
A农业繁荣 B 手工业繁荣 C 商业繁荣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4分)

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是人们美好的愿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一一《墨子》
材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茏,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材料三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齐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惠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
(2) 材料二、三都涉及到历史上的什么选官制度?试依据这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3) 概括指出上述选官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并援引材料二中的某一句话加以印证。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