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因比说:“如果历史学家是诚实的、具有自我批评精神的,并且很擅长反省艺术和心理分析,那么他肯定将尽最大努力去撰写一部没有偏见的历史;但是即使如此,我相信,他的成功最多只能是局部的。”可见作者认为
A.历史作品都带有主观性 | B.历史学家必须具有自我批评精神 |
C.历史本身不具有客观性 | D.历史学家应该带着偏见研究历史 |
1972年中美在上海发表的《联合公报》中声明:“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这主要针对的是
A.法国重返越南,东南亚局势紧张 | B.苏联在亚太地区实行扩张政策 |
C.国际恐怖组织在亚太地区频繁活动 | D.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
1979年初,一条牙膏广告在《天津日报》登出,这是文革后中国内地第一个出现在报纸上的商业广告。香港《大公报》评论道:“广告的出现犹如一声长笛,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巨轮开始起航。”与这一事件相关的背景有
①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③天津作为沿海港口城市被开放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③④ | D.①② |
下列“口号”与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B.“国民革命成功万岁” |
C.“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 |
D.“以必胜的信念抗战到底” |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观点主要认为“中体西用”理论
A.出发点是在中国实现政治变革 |
B.目的是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 |
C.为西学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
D.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 |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甲午战后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
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 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