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家马克垚认为:“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信徒皆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其中马丁•路德对文艺复兴的深化表现为
| A.将斗争矛头直指罗马天主教会 | B.主张将世俗权力置于教会之下 |
| C.带有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倾向 | D.有利于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 |
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这次他向汉武帝提出:
| A.天人感应学说 | B.君权神授学说 |
| C.独尊儒术建议 | D.崇尚法制主张 |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 | B.道家的思想 | C.墨家的思想 | D.法家的思想 |
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这家思想:“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共同批判的是:
| A.儒家的“仁政”思想 | B.墨家的“兼爱”思想 |
|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 A.墨家思想 | B.儒家思想 | C.道家思想 | D.法家思想 |
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所体现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①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②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③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④有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
|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