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英国在上海的舆论喉舌《北华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
A.认识到太平天国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
B.看到了太平天国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
C.未看到太平天国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
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
结合所学分析表1,正确的是
表1:美国、苏联、日本、中国国防开支表(单位:10亿美元)
1950年 |
1953年 |
1954—1961年 |
1962年 |
1970年 |
|
美国 |
14.5 |
49.6 |
40.5~47.8 |
52.3 |
77.8 |
苏联 |
15.5 |
25.5 |
26.7~43.6 |
49.9 |
72.0 |
日本 |
0.3 |
0.3~0.4 |
0.4 |
1.3 |
|
中国 |
2.5 |
2.5 |
0.3~7.9 |
9.3 |
23.7 |
①国防开支少有利于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
②苏联是二战后唯一能在军事上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③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均导致美国国防开支大量增加
④中国国防开支在六十年代的激增是因为经济的好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50年,毛泽东说:“民族资产阶级将来是要被消灭的,但是现在要把他们团结在我们身边,不要把他们推开。我们一方面要同他们作斗争,另一方面要团结他们。”为此,中共的政策是
A.欢迎资产阶级参加新政协第一次会议 |
B.吸收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参政 |
C.为将来取消各民主党派做好准备 |
D.进行基层选举,建立各级人民政权 |
1950年,英国政府认为,承认新中国虽不是保护英国在华利益的“灵丹妙药”,但至少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而且,“如果不与这个政府建立关系,我们就不能对它将来的发展施加影响”。当时英国的对华认识
A.反映出中英双方的战争危机消失 |
B.反映出新中国不承认旧的中英关系 |
C.没有预料到新中国会倒向苏联一边 |
D.与美国的对华政策高度一致 |
1918年,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我们中国人贪惰成性,不是强盗,便是乞丐,总是希图自己不做工,抢人家的饭吃,讨人家的饭吃。到了世界成一大工厂,有工大家做,有饭大家吃的时候,如何能有我们这样贪惰的民族立足之地呢?”他的意图是
A.提高民族素质,迎接社会主义 |
B.批判中国传统封建统治的流毒 |
C.表达其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政治态度 |
D.将创建工人阶级政党提上日程 |
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
B.率先为印度和越南两国接受 |
C.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
D.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