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文史资料选辑》中有这样三段文字(注:沛县位于江苏徐州):(一)1940年12月16日,国民党自卫队特务团渡湖返沛,与日伪军在小屯发生激战,历一昼夜,斩获甚众,毙日大佐一名,我胡团长壮烈牺牲。(二)1941年,国民党沛县游击队拔除二郎庙、封新庄、栖山等日伪据点。(三)1943年,国民党游击队夜袭沛城,击毙伪军大队长宋好禄。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这些材料可以纠正下列哪一认识
| A.国民党主要在敌后抗战 | B.国民党抗战主要采用游击战 |
| C.国民党只在正面战场抗战 | D.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 |
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反映了统治者逐渐重视廉政建设 |
| B.反映了我国古代高层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 |
| C.古代重视对基层官吏的提拔任用 |
| D.选官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
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时期 |
两宋 |
明清 |
| 比例 |
51%以上的进士 |
43%的进士 |
| 任官前出身 |
平民 |
贫寒家庭 |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和公平、公正
赵翼《廿二史札记》写道:“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材料的“变”最早出现于( )
| A.商周时期 | B.春秋战国时期 |
| C.秦汉时期 | D.唐朝 |
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 “夫君者,民众父母也”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这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
| A.家国同构观念 | B.宗法血缘关系 |
| C.尊卑等级意识 | D.以民为本思想 |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 B.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
|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 D.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