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在1933年3月对公众的讲演中说:“我们金融体系调整的过程中有个比货币、比黄金都要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公众的信心。你们必须坚定信念,不能被传言和猜疑打垮……。”其中人们的“猜疑”主要是( )。
| A.新政府自由放任能否摆脱金融困境 | B.国家以工代赈是否能够刺激消费和生产 |
| C.国家实行金本位制可否刺激出口 | D.国家整顿银行能否恢复银行信用 |
《海国图志》远远不止是一部地理著作,如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远非一部生物学著作一样。它引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显示着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梁启超说:“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实为先驱。”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
| A.“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 |
| B.魏源被人们看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 C.魏源是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人 |
| D.《海国图志》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
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强调的观点是
| A.民主制比君主制进步 | B.治理国家应当尊重民意 |
| C.建立法治社会 | D.实行君主立宪制 |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鲁迅论述了技术应用在西方和中国的不同命运。这充分说明
| A.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利害参半 | B.古代技术成了近代迷信的帮凶 |
| C.技术运用的社会条件至关重要 | D.技术伦理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 |
下图为1930年在甘肃北部居延汉代烽燧遗址中出土的汉代木简,它记录了这座烽燧所拥有的兵器及其他驻屯军用品的数目,其中有东汉和帝“永元”的纪年。对上述信息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活字印刷起源于木简刻字 |
| B.为便于流传弃纸而用木简 |
| C.木简上的文字应该是楷书 |
| D.木简仍是重要的书写载体 |
文明史学者认为,从隋唐到宋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即“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这一趋势出现的背景是
①科举制度的实行②城市商业的繁荣③印刷技术的应用④中外交流的扩大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