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推行了土地改革 | B.组织了人民公社 |
C.实施了“一五”计划 | D.发动了“大跃进” |
形成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有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关贸总协定。对它们相同点的概括,最全面的是()
①美国经济实力膨胀的产物
②美国都占有特殊地位
③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④消除了贸易保护主义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下列不属于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是()
A.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
B.社会福利政策得以普遍实行 |
C.知识经济产生并得到发展 |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
2008年1月31日,南方报业网——《南方周末》: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民主党总统罗斯福大加干预搞“新政”,把美国从萧条中拖回。但是至今不领情,反而抨击他毁坏自由经济根基的,也大有人在。“抨击他毁坏自由经济根基的”理由可能是()
A.加强了政府对经济干预 |
B.规定了最高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标准,资本家的利益受到损害 |
C.颁布《工业复兴法》,制定经济计划 |
D.社会救济,以工代赈 |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加强了无产阶级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
B.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 |
D.目的是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
1920年,苏俄某农民在火车站出售一批粮食,根据政策,政府的态度是()
A.表彰鼓励 | B.没收上缴 |
C.限定场所 | D.听之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