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1966年是我国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
A.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
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
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罗马帝国于是通过一系列司法实践,形成了
A.《十二铜表法》 | B.公民法 | C.万民法 | D.自然法 |
梭伦说:“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两方
是指
A.地主、农民 | B.贵族、平民 |
C.平民、奴隶 | D.奴隶主、奴隶 |
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 | B.奖励军功 |
C.建立县制 | D.禁止弃农经商 |
《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 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