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的本义指古代的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足盘,或有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常作礼器,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左传·昭公三年》载:“四升为豆。”结合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①“豆”属象形文字,汉字中从“豆”的字往往与食器或豆类有关
②汉字可能是从原始图画演变而来
③“豆”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容器和容量单位
④中国古代礼器的使用受到礼乐制度的规范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法国贝当将军在回忆一战中的某场战役时曾说:“德军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体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我们可以判断此战役是
A.马恩河战役 | B.东普鲁士战役 |
C.凡尔登战役 | D.索姆河战役 |
“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战;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研制成功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于空袭英国的。”以上史实说明
A.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 B.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
C.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 D.许多现代先进科技与二战密切相关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其具体表现包括
①美国成为雄踞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 ②苏联的军事力量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③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④西欧列强主宰世界的时代结束
A.①②③④ | B.①②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下列名词承载着惨酷的历史意蕴,是法西斯势力所犯下的反人类罪的黑色象征。其中属于“德国制造”的是
①“奥斯威辛集中营” ②“南京大屠杀” ③“731细菌部队” ④“格尔尼卡大屠杀”
A.①②③ | B.①④ | C.②③④ | D.②③ |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使这两次世界性大战得以发生的因素是
①少数大国争夺世界霸权 ②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开始发生变化③军国主义政策的推行
④由于科技进步,制造出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现代交通、通讯工具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