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济总量由1952年的57.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0626.2亿元;少数民族的人均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40岁以下提高到如今的70岁左右。以上成就的取得主要归因于
A.少数民族地区享有更多的经济自治权 |
B.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 |
C.我国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 |
D.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A.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富强 |
B.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
C.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
D.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上,“全盘西化”论与文化复古主义的共同错误在于
A.否认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
B.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
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
D.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伴随着清脆整齐的童声合诵,2012年“中华诵·爱祖国爱江苏爱家乡”经典诵读行动近日正式启动。开展这一活动是因为
A.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 |
B.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包容性的特征 |
C.经典文化教育有利于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
D.这样做能够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
“我们进行历史教育,并不是要耽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而是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坚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是由于
A.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 B.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
C.民族精神随时代变化不断丰富 | D.民族精神是文化发展的“主心骨” |
中国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孕育在改革开放的中华大地,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这表明
①中国精神的力量,集中体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②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于继承,关键在于创新
③当前,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④中华民族精神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