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病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三 朱熹尝论安石“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摘编自《宋史·王安石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所说的农民疾苦是什么?为解决农民的疾苦采取了那些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积极影响?
(3)概括指出材料三中朱熹分析的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香港《明报》1999年10月2日报道:19世纪唯物社会主义思想家马克思,以凌厉后劲压倒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千禧年最伟大思想家选举中胜出。
(1)马克思跃居英国广播公司评出的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排名的榜首,主要是因为他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哪些贡献?
(2)请你说说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至列宁主义诞生之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开展的概况。
材料二在上个世纪末所举行的一次关于俄罗斯“世纪风云人物”的民意调查中,列宁名列榜首,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风云人物。
(3)请列出列宁成为20世纪最重要人物的原因。
材料三 1980年8月,邓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爱娜·法拉奇提问时,对毛泽东作了这样的评价:毛泽东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来。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这段话的史实根据。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其中梭伦改革、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是中外古代改革中成功的典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梭伦在改革前展开辩论图二 商鞅舌战图
材料二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倍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三

材料四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然则自古公禀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梭伦、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
(3)你认为材料一、四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以上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因素有哪些?

北宋时期王安石发动了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所以当时和后人对其变法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转自历史风云网
材料三(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四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4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6分)
(3)结合三四材料分析,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4分)
(4)分析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这种态度的真实意图。(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冬十月丁未,诏曰:“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安。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上》
(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社会问题?
材料二冬,十月,丁未,诏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卖者坐如律。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具体措施及其作用。
材料三

图13 北魏文官汉服俑图14 汉人胡食图
(3)从材料三中你能获得什么历史信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材料四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4)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变法持怎样的看法?结合史实说明张之洞的观点

民主政治是人类经过几千年历史发展孕育出来的一种制度文明,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图1和图2,完成下列表格。(根据相应序号填在答题卡上)


英国
美国

国家体制
政体形式

联邦共和制
政体特点
议会权力至上,
君主统而不治。

国家元首
产生方式

选举
国家政府
政府首脑
首相

对谁负责
议会
总统

(2).1912年,中国出现了一部重要的法律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部法律文件颁布的背景有哪些?有什么意义?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施行。这部宪法是在什么背景下颁布的?它所规定的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