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科普类文章,完成小题。
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恒星即使在两个旋臂之间,也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气势磅礴的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虽然象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却比铅大100万亿倍。有些恒星跟太阳一样是孤独的;多数恒星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但是那些星团不断地从三星系逐渐转化成由数十个恒星组成的松散的星团,再转化成由百万个恒星组成的璀璨夺目的大球状星团。有些双星紧靠在一起,星体物质在他们之间川流不息,多数双星都象木星与太阳一样分离开来。有些恒星——超新星——的亮度跟它们所在的整个星系的亮度一样;有些恒星——黑洞——在几公里以外就看不见了。有些恒星的光彩长年不减;有些恒星闪烁不定,或以匀称的节奏闪烁着。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多数恒星主要是以可见光成红外光放出光芒;其他恒星也是X光或射电波的光源。发蓝光的恒星是年青的星,会发热;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发红光的恒星常常是垂亡的老年星;而发白光或黑光的恒星则已奄奄一息。银河里大约有4千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它们的运转既复杂又巧妙 。对于所有这些恒星,地球上的居民到目前为止比较了解的却只有一个。
每个星系都是太空中的一个岛屿,它们与其邻居隔光年之距遥遥相望,我可以想象,在无数星球上的生物对宇宙的模糊认识是如何产生的:他们在开始的时候都以为,除了他们自己小小的行星以及他们周围的那些区区可数的恒星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星星了。我们是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对宇宙的正确认识是逐渐形成的。下面对“恒星”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恒星是一个能自身发光的星球,它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 |
B.和地球相比,恒星体积非常庞大,但像肥皂泡一样脆弱。 |
C.恒星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有些双星甚至紧靠在一起。 |
D.恒星自成体系,在太空之中,跟太阳一样是孤独的。 |
对文段中恒星发光情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数恒星主要是以可见光成红外光放出光芒。 |
B.有些恒星发蓝光,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它是年青的星。 |
C.恒星到了中年以后,它们就会发黄光而成为常见的星。 |
D.如果恒星发白光或黑光,它就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候了 |
根据文章内容,下面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恒星成了扁圆形是因为它们在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 |
B.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本身能发光的天体,所以太阳是恒星。 |
C.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恒星的了解远远不够,到目前为止比较了解的还只有一部分。 |
D.因为各个星系之间相隔遥远,所以我们对相邻星系的正确认识是逐渐形成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父亲头顶那些闪光的石头
李汉荣
我父亲的宇宙观和天文学知识,是远古先民式的,朴素、神秘、好玩,带着浓厚的童话和神话色彩。
在父亲生前,除了和他谈论地上的日常生活,我也曾与他零星聊过天上的事。
我依稀记得父亲仰望星空的情景,依稀记得星光下父亲说过的那些很有意思的话。
仰望星空,并不只是哲人、诗人、伟人以及天文学家的专业,我种庄稼的农民父亲,一生里不仅面朝泥土,一生里也仰望星空。面朝泥土,在土里收获五谷;仰望星空,在天上寄存梦境。依我看,我的父亲同时种着两片土地:在地上种粮,在天上种梦。
父亲说,星星是数不清的石头堆砌在空中,在天上,居住着许多长生不老的天神,就是他们在摆弄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头。就像我们在地上修筑各种样式的房子,建造大大小小的城池,天神也在天上把那些石头摆弄成各种样式,修砌成各种城池。天神从古至今扛着石头,东忙西忙,砌这砌那,这里砌条银河,那里码个北斗,这里堆个火星,那里又垒出个天蝎。天神忙个不停,其实也好像并不刻意为了什么,很可能只是为了不让那么宽敞的天白白地空着,就像我们庄稼人,看见空地,就要种点什么,茄子啊,葫芦啊,韭菜啊,就是一截田埂埂也舍不得空着,也要种上几窝蚕豆或一架丝瓜。这么说来,天神也是忙活在天上的劳苦人啦。
太阳可能是一个燃烧的大石头,温度很高,烧成了火球,天神是安排它照料地上的虫虫鸟鸟、花花草草、人人物物的,若是总那么烧着,会很快烧化的,天神就在每天的结尾将它投进海里降降温,第二天早晨又开始点火燃烧。据父亲估计,太阳这个烧着的火球——他也把它叫作火石——还能燃烧九千年到一万年左右。一万年以后,这颗火石熄灭了咋办?我这样问父亲的时候,父亲皱了皱眉头,有些忧心,但很快笑了,说:“天大由天,天到时会有办法的。他劝我也不要为此操心,赶紧把媳妇娶回家是正事。”
月亮在父亲心中的地位似乎高过太阳,他总是把月亮称作月亮爷爷,却把太阳开玩笑地叫作阳婆子,这样说来,似乎月亮反而成了太阳的丈夫,是支配太阳的,就像传统的夫妻关系。按理说,太阳促成了万物和庄稼的生长,作为庄稼人的父亲,对此应该是再清楚不过的。但父亲并不以实用主义眼光看待悬在天上的这两样宝贝,他对它们的感情充满了唯美的色彩。在父亲那里,月亮是被高看一眼、厚爱一层的。我理解,可能因为月亮离人、离土地总是那么亲近,像是家里的一个远房亲戚;月亮总是那么清亮、纯净和友善,没有半点浑浊和险恶,我猜想,善良的父亲在内心里是把月亮当作一个朋友和知己来对待的;在风雨交加、雷霆狂暴的天空,月亮总是保持着不慌不忙、不忧不悲、随遇而安的平和形象,这对在颠簸的命运里挣扎的父亲而言是一种安慰和镇静。在父亲的潜意识里,月亮是一个抬头也见、低头也见的芳邻和榜样。父亲一生尊敬月亮,喜欢月亮,逢年过节总要孝敬月亮。最难忘每到中秋之夜,父亲都要在院场正中摆个方桌,供上月饼、大枣,虔敬地面东而坐,待月、拜月,当月亮升上中天,父亲就将供品抛向空中,撒在铺满月光的地面。我至今记得父亲跪下来向月亮磕头的情景,父亲起伏的身体上,落满了自天而降的透明的月光。父亲向苍穹施礼,苍穹也向父亲馈赠祥光。
我想,星空下,月光里,父亲那样虔诚纯真的身影,如今大地上怕是很少很少了。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开头将种庄稼的农民父亲的宇宙观和天文学知识赋予远古先民的特质,增强了父亲形象的厚度,表明父亲不只是自己个人的父亲,而是中华古老民族的大父亲的形象。 |
B.父亲眼中的星星是天神忙个不停地堆砌在空中的石头,并认为“天神也是忙活在天上的劳苦人”,作者将庄稼人父亲与天神相比,既展现了父亲的劳苦人生价值,也表达了对父亲的崇敬。 |
C.尽管父亲回答不了太阳“这颗火石熄灭了咋办”的问题,但他很快以“笑”化解了自己的“皱眉”和“忧心”,并劝我“赶紧把媳妇娶回家是正事”,这表现了父亲的机智和对儿女的关爱。 |
D.作者始终围绕父亲的宇宙观和天文学知识这一线索,展示他仰望星空的情景,从不同角度表现他的一生,揭示了种庄稼的农民父亲的哲人智慧、诗人气质、伟人情怀。 |
E.文章在追忆父亲的人生中将天上、地下、现实与梦境融为一体,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饱含哲理的内蕴,人物鲜明的个性及作者浓浓的情思,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和无尽的联想。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去写“月亮在父亲心中的地位似乎高过太阳”的相关内容,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说,“我想,星空下,月光里,父亲那样虔诚纯真的身影,如今大地上怕是很少很少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文中巧妙地写出了父亲的人生与星空的关系。请结合生活实际,对文中所展示的这种“星空与人生”的关系加以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蓝田书院中的一件长衫
禾 源
①拜谒神往已久的蓝田书院,动之情要止于礼,是我心中的谱。心有谱,行中规,我脚轻步稳,随着一渠活水相引走向书院。
②先生说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读蓝田书院堪比一本厚书,我不敢敷衍,进书院之前,要在院前的“洗墨池”洗心照面,让心纯面清。
③“洗墨池”是先生得意于笔墨后的一个封号,月光下池如小点,先生斜影如逗,在书院门前点上这一符号,意味着先生当下要别过笔墨。先生把笔探入池中,又从池中提起笔,捋下一管水,滴水入池,咚咚有声,这也许是先生得意的心曲。墨香弥漫院中,墨韵留在纸上,多少哲思,多少才情都流淌在笔墨间。在月光下,洗墨池旁捋下这一管管的水,是多么轻松得意的一刻。先生听完,或者说是唱完这一曲,如捻须般捏捏笔端的狼毫,背上月光回书院中去。
④我凭池中一鉴之水,想起了先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句,想着能否借此一鉴之水,邀请来先生共影徘徊,我便临池照影。风吹水漾,水波揉搓着身影,一折一舒的影子是我变形的身子。可我捞起自己的影子,没捋下一滴水,没听到一点声响,怀疑是不是我心顽痴,浸水不沾?不是的,我终于明白,先生是天光,我只是云影,于是我的影子敬拜得伏地而行。看看影子,拍拍胸脯,感觉先生抖了抖长衫,今天给我上的第一课便是:大丈夫即便能立行于天下,务必要以谦逊之影相随。想到兹,念到兹,我仿佛也听到了滴水回音,也有着先生笔墨后的那种快意。
⑤“珠明碧海,玉润蓝田”配着“蓝田书院”的匾额,见联追古,我自然想起了李商隐的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可是一首情深深、意切切的情诗。先生是取诗意,还是别有用意,或为暗合,我为之疑惑。我借来先生一点点勤学善思的品质,把手背起,踱着方步寻找着答案。
⑥眼睛搜寻的都是显眼的一切,这一切彰显的是形象、是尊严、是痕迹、是彰表。我决定不用眼,而用嗅觉,可崭新的书院漆味浓郁,这里嗅不到别的气息,我便轻盈移步到负在吐水研墨鳌鱼石背上的魁星阁,打开阁窗,招来清风,寻味着亘古之气,这一来,感觉迎面袭来的是山风田息,闻到的是禾香野嗅,这些气息是因为书院坐落群山环绕的田畴间吗?是,也不仅是,更多的应该是先生那件能兜风的长衫沾露粘雾带回的。先生月下探泉,取水煮茶,飘飘长衫,拂一路风尘野嗅,能不粘花香禾嗅吗?再说先生有着究天察世的情怀,能拒绝这些吗?题“引月”款出“茶仙”多有自然之趣,这些离不开野嗅的浓熏。
⑦先生还时常游说乡野,穿梭于阡陌里弄,这长衫能不吸这些乡土气息吗?先生还秉承孔夫子“有教无类”的公平教育理念,那些一身土气
的学子,牵襟扯袂,先生能不接纳这些山野之气吗?先生的长衫,接纳了这一切,于是他一袖挥出是墨香,一袖挥出是草味,多可爱的先生!
⑧隐隐感觉走在山野的长衫是风水先生,走在阡陌的长衫是乡村郎中,出没在深山的长衫是躲避炎凉世态的隐士。我兴奋地把自己这个并不高耸的鼻子,摸了又摸,让它继续扯着先生的长衫,抖了又抖。长衫呼呼作响,告诉我说,先生的长衫,就是先生的长衫,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先生的长衫腹面常临墨池,面对学子,笔挺挺立起的是圣贤绝学与体面师道;长衫的背面负着时光,渍出汗汁,负的是历史的重担。先生是为教化而来,是奉历史使命而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先生为此让长衫扶风而行,教化于天下。杉洋是先生教化的一站,这一站因有先生而钟灵毓秀,书院中的鳌鱼石终于成就了杉洋学子独占鳌头,得中状元;后山的纱帽岩终于让杉洋人才辈出,显贵的旗杆林立;凤林栖霞、狮岩负雪终于让杉洋的乡民出孝入悌。先生的长衫如长空白云,让人高瞻敬仰,先生的长衫如一片祥气,罩着一方方得以护荫的人。
⑨书院书声又起了吧!我下次来不用眼看,不用鼻嗅,我要用耳听,听听先生长衫福荫的大地,有人在解读“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无以异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在兹乎?”有人在传承“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的家训。
⑩先生,让我拽紧您的长衫,扯住几丝墨香草嗅,行走在热闹的大街和巷陌中。不为什么,只为有一缕根丝把自己当风筝放飞。
(2013年5月17日于听雨轩)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以作者的游踪为行文的顺序,分别从视觉、嗅觉、听觉等几个方面来组织材料,抒发了作者造访蓝田书院的感慨。 |
B.文章第①段概述作者游览蓝田书院时恭敬、敬仰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并且在结构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
C.第④段中“可我捞起自己的影子,没捋下一滴水,没听到一点声响”,运用神态描写,反衬“先生”的形象,看似无理,实则生动形象。 |
D.“一件长衫”运用象征的手法,既指“先生”的先贤大儒的身份,又象征着“先生”的精神品质,含意丰富蕴藉,给人以无尽的联想。 |
E.文章巧妙地将记叙、议论、抒情融合在一起,语言清新流畅,诙谐幽默,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俊美的审美愉悦。文章的“先生”是指谁?文章提到了“先生”哪些方面的主张?请分条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多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请结合文本试举两例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说文章的第⑩段作为结尾似乎画蛇添足,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大地清明
周 伟
①又是一年清明时,我和许多人一样,总是如期而至。
②我们一起向杨里塘的老祖坟山上走去。祖先们,仿佛都从泥土中醒来,长幼有序,排排坐定,喜笑颜开,把酒话桑麻。谈起去年土里的收成,今年的新打算。问起猪牛鸡鸭好不好养,娃儿出息没出息……主事的就一五一十地向祖先们禀告,生怕漏掉一丝春天的讯息、大地上的甜美。
③我们做晚辈的,一一跪拜下来,跪成一地嫩绿生鲜的蔬菜瓜豆。我偷偷地抬起头来,一眼瞥见奶奶端坐对面。奶奶,还是那般清和、安详,比安详还安详,比温暖还温暖,比美好更美好。
④方圆几十里,谁都知道奶奶。只要一提起她,总有人接茬:喔,善塘铺里的奶奶……
⑤过路的,闲聊的,认识的和不认识的,见了奶奶只要亲热地喊一声,便能喊出奶奶的笑声,喝奶奶的茶水。他们要借个物什,或者手头短缺点油盐钱,有奶奶在,只要一开口,都不会落空。碰上吃饭的时刻,他们还会被奶奶硬拽着坐到饭桌上……我问奶奶,你这样有求必应,救苦救难,不就是大家敬奉的观世音菩萨吗?奶奶瞬即用眼神制止了我,说,可不能乱说,哪敢比啊?奶奶说:“我们是善塘人,善字当头,一心向善才是。你们长大了,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记住自己是善塘人,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⑥奶奶虽然文化不高,认不得多少字,却把一切都看得清明。每天大清早,奶奶都要我去村头老井挑水。奶奶常说,越早水越清,越早水味越正。小时候挑水的情景,我记忆犹新。第一回挑水,我挑了大半桶,水总是免不了淌出来。第二回,我少挑了许多,想是不会淌出来了。挑起来,一路轻快,欢喜到家。我回过头一看,哟,星星点点,湿漉漉的,怎么淌了一路?第三回,奶奶要我把桶装满水,再看看。我依了,竟然没再淌出来。
⑦每天一早,奶奶总是吱呀一声,第一个推开大门,看得很远、很远,然后,清清朗朗地大声告诉我们:山青水清,人勤水甜,大地清明……
⑧小时候,奶奶还跟我讲,奶奶是伟宝(我的小名)的奶奶,也是大家的奶奶。奶奶有好东西吃,总是这个一点,那个一点,一个小孩不漏地分发着。谁家小孩听话了,奶奶就轻轻地摩挲着他的脑袋,不停地夸奖;若是哪个小孩犯错了,也从不偏袒,对我也一样。那个时候,我很是不解,别人的奶奶就是别人的奶奶,我的奶奶就是我的奶奶,怎么也是大家的奶奶呢?
⑨奶奶总是那样絮絮叨叨,对我们小孩说:“你们还小,要懂事。本事不是娘肚子带出来的,要靠一分一分地积攒起来,攒鸡蛋一样,攒足本钱了,心里有底,就会遇事不慌、处变不惊。本事,是壮身的,多了,不压身;少了,挠头掏手心都不行,手心上哪能煎出个鸡蛋来?本事,少不得,也虚不得…… ”爬山时,她也絮絮叨叨,说:“要昂首,要挺胸,眼要看前方;向上,向上,再向上,不得停歇。做人做事,都得这样!你们以后要爬的山还会很多很多,要一直保持今天这样的好心情。我们一个个似懂非懂,鸡啄米般地头点个不停。”现在,我体味、琢磨那时的心情,是不是应该就叫“绿色心情”呢?
⑩奶奶的絮絮叨叨,就如同她的那架纺车,咿咿呀呀地,悠扬而绵长,一直唱到火塘边的油灯快干的时候,还是那样地好听,令人动情。奶奶要走的时候,把我叫到她的床前,絮絮叨叨:“人嘛,一生一世,就两个字,一个是生,一个是死。生就好好地生,死就静静地死。心存清明,一世淡好。”奶奶还说,“想奶奶了,有什么好事,有什么委屈,有什么疑惑,清明那天,都要一股脑儿告诉奶奶,让奶奶放一百个心。”奶奶说得平平淡淡、安安静静……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众生芸芸,置身尘世铅华中,人生看得几清明?
(有删改)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开篇,用一个“总是如期而至”,表明清明祭祖这件事在家乡人们心中的重要。 |
B.奶奶通过挑水一事巧妙地告诫“我”:只要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就可以做好一切事情。 |
C.第⑩段中,写奶奶的絮絮叨叨如同她的纺车的咿咿呀呀,旨在表现奶奶为人勤快。 |
D.文章采用顺叙手法,中间辅以插叙,由清明祭祖引出对奶奶生平和处事原则的回忆。 |
E.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和想象等手法,使文章表达生动、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结合文章,说说第③段中画线语句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为何以“大地清明”为题?(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文章,解释“置身尘世铅华中,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含义。联系你的生活体验或其他阅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不少于200字)(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晓得中原雅音
刘醒龙
作为母语的湖北方言,有三个与众不同的词语。
2005年夏天,一家电视台派人来家中采访,他们想要了解最能体现湖北人性格的一句话。我回答说这句话只能是:你是个苕!在南方诸省,虽然多有使用苕字的,论起遍及程度和使用频率,任何地方都不如湖北,想表达的意思还没有吐露丝毫,便脱口指令对方是个苕。在湖北方言中,还有一个说起来十分动听的词:晓得。最好听的却是第三个词:兴。据说,苕、晓得、兴,是古汉语的一部分。当北方游牧民族用血与火外加他们的语言洗劫中原大地后,这些语言就成了残存于南方的化石。我常看凤凰卫视一位女主播的节目,不为别的,就因为她喜欢用晓得一词,来替代国语中的同义词——知道,每次听她说晓得或不晓得时,宛如天籁中飘来中原雅音。
作为一方水土中的母语,“苕”字是本地人最常用的,用起来后亦是最为夸张的。“苕”所对应的是现代汉语“傻”,真用起来意味却大不相同。当一个人对另一个说你真傻时,含意里往往多为惋惜。当这个人对那个人说你是个苕时,就不仅仅是惋惜了,更多的是这个人欲表达自己的见识,是个性的肆意张扬。在某件事情问答时,如今的人越来越多地选择“知道”或“不知道”,说“晓得”和“不晓得”的越来越少。细细揣摩与体会,这样的替代实在太遗憾。人们相信或者不相信,都不能改变这样的事实。就音乐性来说,“晓得”一词所传达的美感要超过正在趋于普及的“知道”。很多时候,人们说知道时,往往并不是真的知道,之所以那样说,部分原因是应付。当然,人们在说晓得时,也是多有不晓得的。那不要紧:晓而得,是一种参悟;知而道,却是俗套。
都说凡事都像耕种,一分辛苦,一分收成,所以“种”是沉重的,得下大力气,身手稍有不到都不行。种菜、种麦、种棉花、种黄豆等。一般人已经记不得还有一种说法:兴菜、兴麦、兴棉花、兴黄豆。在我们的方言母语中,“兴”即是“种”。对比之下,不难领悟,“兴”的美妙。“兴”是自然的,带着天籁气韵,仿佛之中有如天马行空,轻重缓急都在自由境界中。
形而上的艺术品,往往是“无用的”,正是因为艺术纯粹性的无用,才能保证它的美学吸引力——高贵、神奇而美丽的愉悦。在艺术之外,无用的东西也是很多。一如这里所列举的有限的方言母语,许多时候,她越来越显得一无是处,大多数人不说她,大多数人不写她,一旦她在合适的时机,出现在合适的艺术形式里,她存在的价值反而映衬出那些时尚的不值,时髦的无益。在艺术的眼界里,没有无用的东西,重要的,不是种,而是兴;不是知道,是晓得;不是傻,而应当由衷地苕。所谓无用并不等于真的无用,其原因往往是艺术的能力小了。
在人文传承中,母语起着无以替代的作用。从一九九九年至今,我用六年时间来写作长篇小说《圣天门口》,每天都用母语与上个世纪的一群人物进行交流。多年以来,因为背井离乡,我不得不用所谓国语与人交流,而生疏了的母语在一次次的重温中重新熟悉起来。前几天读《妇女闲聊录》,新近来武汉落户的林白,开门见山便用鄂东方言“笔直”取代标准国语“一直”,让我心中为之震颤。一句方言,传授的却是血缘,依赖着母语的写作是坚实的,而失去母语的写作总是可疑的。
当年将“苕、晓得、兴”等中原雅音信笔写满华章的废名先生,通过沈从文,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总的看来,在湖北乡亲中所引起的反应却是不够。在母语显得至关重要的文学范畴中,在地域文化传承上能有多大建树,是一方水土中的作家能有多大建树的宿命。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第一段“作为母语的湖北方言,有三个与众不同的词语”开门见山,统摄全篇,并且制造悬念,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
B.“你是个苕”这句湖北方言,除了表达说话人的惋惜之情外,还表达了说话人对待事情的看法,张扬的是说话人的个性。 |
C.“当北方游牧民族用血与火外加他们的语言洗劫中原大地后”,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战争给中原语言带来的破坏和灾难。 |
D.许多时候,形而上的东西看上去往往是无用的,而一旦出现在合适的艺术形式里,就表现出高贵、神奇和美丽的愉悦的美学价值。 |
E.文章从地方方言说起,将自己对方言母语的体会娓娓道来,知识趣味性强,同时又以小见大,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同时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标题在布局谋篇中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第二段两次提到了电视台的事情,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文章中说:“在人文传承中,母语起着无以替代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自选角度,谈谈你对地方方言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落 花
张诗群
①10年前的暮春,芬芳将尽,花事阑珊,和写诗的朋友相约写一首题目叫《落花》的诗。朋友是个很小资的女子,那首诗写得迷离炫目,“落花的梦里,喧嚣着草儿拔节的歌唱”。花落春深,花落,春更深罢了。我却迟迟不能动笔,总觉得思绪太浅,浅得无以承载那一场纷纷扬扬的盛宴。
②王维的诗让心澄明,花也好,鱼也罢,总在幽深的底色里,吟唱着生命的静美。有一首诗,喜欢到无以释怀:“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无人的山野,花儿开了又落,开时淡淡,落时浅浅。生命从妖娆绚丽复归宁静平和,日子从舞台上的热烈到落幕后的沉寂,这便是一朵花书写的人生。如果仅此而已倒也罢了——坠入凡尘,便由着凡尘的轨迹,在众生的眼里,花开花谢只是一个过程。可如果一朵花的人生是在那样寂寥的山涧,倾尽激情把生命绽放到极致,像舞者在空寂的舞台,越是美到惊心屏息就越是苍凉凄艳。王维让我感动,简单的字眼,深厚的意蕴,娓娓地就把苍凉都化了,生命来去只是一首歌,那样的落花,是一种境界。
③年少时看《红楼梦》,林黛玉埋香冢泣残红,一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就让人柔肠百结,后来听改编的歌曲,乐曲声中似有风萧萧飞花漫舞,一片一片飞旋而下,飘离枝头的姿势轻盈如雪花斜织,似悠然,却决绝。林花谢了春红,无声零落。所以我一直认为落花无声。
④上班必经的路旁长着两株泡桐,碗口粗的树干支起婆娑的冠盖,和人行道上两排整齐的广玉兰相比,它们是无人问津的野孩子,在公交车穿梭往来的路边,像流离失所的兄妹,有点落寞寡然。4月,是泡桐开花的季节,空气中有清甜的气息弥漫,淡紫的桐花像烟雾笼上树梢,从树旁走过,烟雾散去,枝头串起千百铃铛在风中轻舞。淡紫色有点清冷,淡紫的花儿把自己开成铃铛模样,总有一些更深的孤寂。开到最盛,有一天它们就落了,从枝头奔向地面,“扑嘟”一声,短暂干净,轻叹般一声喘息。那是一种静谧的花,只因生如铃儿,便用生命最后的华美完成一生的绝唱。复想起几年前采风的地点,泡桐栽了满山,也是4月,枝头桐花如云,树下落花缤纷,山风浅吟,风声中就有扑扑沙沙的落花声,一阵一阵细密轻柔,林中穿行,往往就有三两朵桐花挟着甜香兜头而下,花雨点点,惹人神醉。
⑤想起梅艳芳。MTV中看她颓靡的眼神,便有许多的凄凉流灌全身。“我有花一朵,长在我心中,真情真爱无人懂,遍地的野草,已占满了山坡,孤芳自赏最心痛。”梅艳芳是一朵凄艳的落花。一生绚烂,一生悲凉,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没有。她用男人的豪爽大气,演绎着女人的心碎与寂寞,那样的性情,注定难逃落花飘逝的结局。
⑥杨丽萍是另一种落花。看她的舞蹈需要干净的灵魂,她把肢体舞成两棵树,让指腕间跳出鸟雀的灵魂,让月神在人们的想象中复活。她说舞蹈是生命的需要,她在心里那个场地起舞,是在跟神对话。她从民间来,在反传统的审美下舞动着神秘诡异的生灵气息。在纯粹的艺术舞台,杨丽萍是一朵盛放的雪莲,因洁净高寒而光芒丛生。为了歌舞剧《云南印象》,40多岁的杨丽萍从歌舞团提前退休,像花朵离开赖以生存绽放的枝条,她要把飘离舞成一首诗。那是一条艰难的路程,在电视中看她的纪实,瘦弱单薄的身体在黑色的风衣中晃荡,经济告急,演员流失,那么多不信任、不合作的眼光……随便哪一样就能把她压趴下。合作方看不到市场前景,中途撤资,但杨丽萍坚持,卖房产接广告,把一条艰难的路走到通透,最本源的民族生态歌舞终于在濒临流失时重现光彩。“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不去吃苦么,日子哪会过得甜?”杨丽萍用云南方言缓缓吟诵高原女人的歌谣。裙裾飞旋,如落花飞舞,那种姿势,是一生的经典。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10年前没有写出《落花》诗,是觉得他思绪太浅;10年后才写有此文,是觉得他的思想认识提高了。 |
B.本文将无声的落花和有声的落花进行对比,并托物言志,由花写到人,歌颂了梅艳芳和杨丽萍辉煌灿烂的人生。 |
C.作者写落花,不仅善于描摹意境,表现落花飘离枝头的静美,而且善于挖掘落花飘逝的生命意义,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拓展了落花的审美意蕴。 |
D.作者认为梅艳芳具有男性身材和气质,用男人一样的大气与豪情,演绎着女人的寂寞与心碎。“一朵凄艳的落花”是慨叹一代名伶就这样香消玉殒。 |
E.本文语言典雅,笔触细腻,感情真挚,结合引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把叙事、议论、抒情完美地融为一体。第④段作者写落花,并写到落花的声音,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杨丽萍是一个依然活跃于舞台的中年舞蹈家,作者却说她也是一种落花。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在文章中浸润的复杂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