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宝界山居记
【明】归有光
①太湖,东南巨浸也。广五百里,群峰出于波涛之间以百数,而重涯别坞,幽谷曲隈,无非仙灵之所栖息。天下之山,得水而悦;水或束隘迫狭,不足以尽山之奇。天下之水,得山而止;山或孤孑卑稚①,不足以极水之趣。太湖漭淼澒洞②,沉浸诸山,山多而湖之水足以贮之,意唯海外绝岛胜是,中州无有也。故凡屏列于湖之滨者,皆挟湖以为胜。
②自锡山过五里湖,得宝界山。在洞庭之北,夫椒、湫山之间。仲山王先生居之。先生早岁弃官,而其子鉴始登第,亦告归。父子并中年失偶,而皆不娶。日以诗画自娱。因长洲陆君,来请予为山居之记。
③余未至宝界也,尝读书万峰山,尽得湖滨诸山之景,虽地势不同,无不挟湖以为胜,而马迹、长兴,往往在残霞落照之间,则所谓宝界者,庶几望见之。昔王右丞辋川别墅,其诗画之妙,至今可以想见其处。仲山之居,岂减华子冈、欹湖诸奇胜;而千里湖山,岂蓝田之所有哉?摩诘清思逸韵,出尘壒③之外,而天宝之末,顾不能自引决,以濡羯胡④之腥膻。以此知士大夫出处(chǔ)有道,一失足遂不可浣,如摩诘,令人千载有遗恨也。今仲山父子嘉遁于明时⑤,则其于一切世分若太空浮云,曾不足入其胸次矣。何可及哉!何可及哉!
(选自《归有光散文选集》有删节)
【注】①卑稚:矮小。②漭淼澒洞(hòngtóng):水势广阔浩荡,相连不断。③壒(aì):灰尘。④羯胡:匈奴人的别称,此处代指安禄山。⑤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或束隘迫狭或:如果 |
B.不足以极水之趣极:穷尽 |
C.顾不能自引决顾:转折,却 |
D.令人千载有遗恨也恨:痛恨 |
根据文章,下列句子全部直接写太湖的一组是( )
①广五百里 ②重涯别坞,幽谷曲隈 ③天下之水,得山而止
④山或孤孑卑稚 ⑤漭淼澒洞,沉浸诸山 ⑥唯海外绝岛胜是,中州无有也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①段写太湖的独特之美主要是为了衬托宝界山的美,为下文写王氏父子作铺垫。 |
B.第②段的主要内容是交代宝界山的地理位置、王仲山父子的概况及作者写记缘由。 |
C.第③段写王维并说明“士大夫一失足遂不可浣”,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失节之士的批判。 |
D.“何可及哉!何可及哉!”作者用反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王氏父子退隐有道的赞赏。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凡屏列于湖之滨者,皆挟湖以为胜。
(2)因长洲陆君,来请予为山居之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傅介子,北地人也,因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杀汉使者。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
介子至楼兰,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王谢服,言:“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介子至龟兹,复责龟兹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者从乌孙还,在此。”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还奏事,诏拜介子为中郎,迁平乐监。
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
介子与士卒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黄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列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族左右皆散走。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上乃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节选自《汉书•傅介子传》)
①龟兹qiū cí:西域古国名,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
②楼兰:西域古国名,曾经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现只剩遗迹,地处新疆若羌县北境。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 遮:拦截 |
B.王谢服 谢:感激 |
C.于是,白遣之 遣:派遣 |
D.介子与士卒赍金币 赍:携带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介子认为龟兹、楼兰杀害过汉朝的使者,有损大汉威严,于是在元凤年间,他以骏马监的身份,请求出使大宛,依照诏令指责楼兰、龟兹国。
B.介子到了楼兰,以事实为依据指责楼兰教唆匈奴拦截杀害汉朝使者,楼兰王谢罪表示顺服。
C.介子路过楼兰时,发现楼兰王对身边的人没有防范之心,容易得手,于是请求前去刺杀他,想以此展示国威,表现了他对大汉的忠心。
E.介子刺杀楼兰分设计诱惑、秘密会谈、实施刺杀三个阶段,刺杀过程中集中表现了他的智慧和胆识。
拓展阅读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之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作者:明代·王世贞)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诈赵而胁其璧胁:威逼 |
B.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绐:欺骗 |
C.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僇:通“戮”,杀 |
D.臣请就死于国就:接受 |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B.①入璧而秦弗予城 ②毕礼而归之 |
C.①以一璧之故而失信于天下 ②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D.①若其劲渑池 |
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直”在赵国的一组是()
①入璧而秦弗予城②秦出城而璧归③璧入而城弗予
④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⑤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⑥使舍人怀而逃之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④⑤⑥ | D.①③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作者却不赞同这一看法。 |
B.作者认为秦国最初要得到和氏璧是虚情,借此来窥视赵国是实情。 |
C.作者认为蔺相如派手下的人怀揣和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在秦国。 |
D.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他在渑池与秦国的强硬较量,柔韧使廉颇惭悟,就显出了他过人的才能。 |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文言文阅读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②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③,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释】①三王:写《滕王阁序》的王勃,写《滕王阁赋》的王绪,写《重修滕王阁记》的王仲舒。②中书舍人太原王公:王仲舒。③浃和:和睦。对下列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词列三王之次次:次序、行列 |
B.移刺袁州刺:担任刺史 |
C.窃寄目偿所愿焉偿:满足 |
D.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造:制造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作者没有游滕王阁原因的一组是()
①系官于朝,愿莫之遂②袁于南昌为属邑③便道取疾以至海上④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⑤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⑥窃喜载名其上
A.①②④ | B.④⑤⑥ | C.②④⑥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极力倡导古文,却称赞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壮其文辞”,以能“词列三王之秋”为荣,韩愈还是认为古文不如骈文的。 |
B.本文仅用数语记叙重修滕王阁之事,其余几乎均围绕向往滕王阁而不得来抒写,既抒写自己向往之情,也颂扬了王仲舒的政绩。 |
C.文章三次写自己没有游滕王阁的原因,其中写前两次不得游是第三次不得游的衬笔。 |
D.作者写第三次不得游滕王阁,实际上又是叙王仲舒政绩的衬笔,将王仲舒的政绩不经意中叙人。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
(1)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
译:
(2)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译:
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