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
| A.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 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
| 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 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
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臣交祸之据,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 ……绵祸八十年……臣窃观近世万国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由来,迹其乱祸虽无道已甚,而时势所趋,民风所动,大波翻澜,回易大地,深可畏也。”下列各项,符合康有为本意的是
① 认为万国行立宪之政是世界潮流② 认为用革命暴力来改变政治制度会引发祸端
③ 认为法国革命推动了各国的政治改革④ 认为君主专制的官僚体制导致君臣交祸
| A.①②③ | B.①④ | C.②③④ | D.②④ |
陈独秀在《新青年》中撰文声称:“国人等欲脱蒙味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下列文章与陈独秀认为的“科学”的主旨最为接近的是
| A.孔子首创私学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处世观 |
| B.亚里士多德一生实践“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治学精神 |
| C.达尔文实地考察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 |
| D.毛泽东认真思考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 |
文学史家在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时指出:“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倬、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材料反映出魏晋时期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是
| A.内容清新自然,风格平淡朴实 | B.干预社会生活,突出教化功能 |
| C.反映民众疾苦,针砭社会现实 | D.注重修辞形式,强调对偶声律 |
“令侍中儒者皮弁缙绅,射牛行事。……天子皆亲拜见,衣上黄而尽用乐焉。江淮间一茅三脊为神藉。五色土益杂封。纵远方奇兽禽及白雉诸特,颇以加祠……皆至泰山而然后去。”《史记》中关于汉武帝封禅的这段记载反映了
| A.孔子恢复周礼的主张完全实现 | B.儒学偏离了“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 |
| C.儒学始终保持着正统思想的地位 | D.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形成 |
所谓“朱陆同异”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个老问题。解放后的一些哲学史著作一般把陆学看做主观唯心主义,把朱学看做客观唯心主义。但学者华山认为朱陆两家对哲学的看法基本站在同一立场,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以下陆九渊的言论中能为学者华山的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 A.“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
| B.“中庸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格物之方。” |
| C.“此理在宇宙间固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 |
| D.“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