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
②孟子曰:“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注】而道不行,耻也。”(《孟子·万章下》)
【注】 本朝:朝廷。
(1)孔子和孟子对职权的问题有什么共同的认识?(2分)
(2)你是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罪”和“耻”的?请简要分析。(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说的是人的视点越高,视野就越宽广。
B.孟子认为在圣人下求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暗示了“名师出高徒”的道理。
C.孟子认为人要如水不放过洼洼坑坑的前进一样学习,做到循序渐进,厚积薄发。
D.本段运用比喻论证,从登山到观海;再从日月到流水,化抽象为形象,给人深刻教育启示。

2.孟子在这段话阐述了什么道理?联系自己有什么教育意义?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①;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②,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 ①东败于齐,长子死焉:指前343年马陵之战,齐威王派田忌、孙膑率军队救韩伐魏,大败魏军于马陵。魏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②比:全,都。洒:同“洗”。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一般的请教到寻求雪耻图强的良策,梁惠王已经对孟子信任多了。
B.孟子直截了当地对梁惠王提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即“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不外乎物质生产和修养两方面。
C.在教育方面,孟子认为在在当时情况,文化知识的修习是第一位,德育是第二位,因此强调的是“孝悌忠信”。
D.孟子认为国家无论大小,只要施行他的主张就可以发展壮大,小国可以变成大国,弱国可以战胜强国,因此“仁者无敌”

2.请你概括孟子是怎样认为“仁者无敌”?

阅读下面选自《孟子》的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①,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②;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③;南辱于楚④。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⑤,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梁惠王》上•五)
【注】①晋国天下莫强焉当年天下没有一个诸侯国比晋国强大。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三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建立诸侯国。魏独得晋国的故都,所以梁惠王还自称其国为晋国。②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在东方,于马陵之战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魏申被俘虏而殉国。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在西方,被秦国袭击,割去河西七百方里的土地给秦国。④南辱于楚在南方,又于襄陵被楚国打败,失去八座城池,饱受侮辱。⑤比,音bì,为、替。一,全部。洒,音xǐ,洗也,洗雪。
(1)下面各项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粱惠王再三战败,一心一意只想雪耻复仇,“愿比死者一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
B在文中,孟子认为只有法治清明,刑期无刑;降低税率,藏富于民,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努力稼穑,增加生产。这体现了其“养民”的政治思想。
C人民饱食暖衣之余,就要提高其教育水准,为此孟子提出“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这体现了其“仁政”思想的另一个主要方面“教民”。
D孟子通过对“彼夺其民时”一针见血的分析,得出结论:只有采取爱民的行为方式的人才无敌于天下。这不仅是指秦、楚、齐等国,其实也直指梁惠王。
(2)结合文本并联系历史简要说明你对战争的看法。
答: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①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③;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④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⑤: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诚:真是。②熄:同“息”。他们不活动,则天下平息无事。③冠:男子承认后戴的帽子,这里用作动词,开始戴上承认的帽子;命之:主持典礼,给予训词。④女:同“汝”。⑤淫:乱;移:变;屈:挫抑。富贵不能乱其心,贫贱不能变其节,威武不能挫其志。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景春眼里,公孙衍等人一旦发怒,诸侯都害怕;安居在家,天下就平静,在政坛上有举足轻重的权柄,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等人只会迎合国君的好恶,搬弄是非,充其量只能是听凭君王指示的顺从者,或狐假虎威的弄权者,根本称不上大丈夫。
C.孟子指出,大丈夫必须是在行冠礼时,不怕威胁,不受利诱,对国家有责任感,对人民有关怀心,对理想有坚持的勇气。
D.孟子这番话,不仅批判了景春的错误,,也确立了大丈夫的形象,为世人订下了一个立身行事的楷模,有相当的醒世作用。

(2)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答: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①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选自《论语•里仁》)
【注】①终食:吃顿饭的工夫。②造次:紧迫,仓促,急迫。
(1)下列各项中,对《论语》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这一章中,论述了孔子追求仁德的自我修养及其重要性,说明仁是取舍一切的标准,是人须臾不可离的道德。
B.一个有仁德修养的人,对贫贱也是不喜欢的,可是要用正当的方法致富,取得功名与地位,慢慢摆脱贫贱,而不能走歪门邪道。
C.仁是人的主宰,是人们的主导思想,离开了仁,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也达不到仁的最高境界。
D.人们必须正确把握仁,以仁作为操守。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

(2)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的?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