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地由地中海逐渐移向大西洋和西北欧,1890年前后的几十年内世界工业品的集中产地又由西欧慢慢移向其他地区。这两个例子都说明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兴起。”在这两个历史时期兴起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大国”分别是
A.英国和德国 | B.英国和日本 |
C.英国和法国 | D.英国和美国 |
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
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
明末冯梦龙在小说集《醒世恒言》写到:“镇上居民稠广,士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勤女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
A.是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 |
B.可作为研究明代文学的直接材料 |
C.是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 |
D.说明民间手工业迅速发展,技术水平提高 |
北宋学者李靓著《常语》三卷,对孟子极力贬斥。他提出:孔子之道是君君臣臣,孟子之道是皆可以为君,因而造成诸侯争霸,天下大乱。他从抛弃训诂发展到公然诋斥孟子,却为宋儒自称继承孔子传统之风开了端绪。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北宋时期破旧立新的学风形成 |
B.为适应社会需要学者提出新见解 |
C.学者为陷入困境的儒学开拓了新路 |
D.随着经济发展,一种全新的思想——理学创立 |
《唐律疏议》规定“一准乎礼”,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过程中。这一规定反映的本质是()
A.儒家思想是古代法制的基本原则 |
B.儒家思想等同于古代的法律制度 |
C.中国古代已建成法制社会 |
D.其促进了中国近代法制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
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
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 |
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 |
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 |
D.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