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地由地中海逐渐移向大西洋和西北欧,1890年前后的几十年内世界工业品的集中产地又由西欧慢慢移向其他地区。这两个例子都说明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兴起。”在这两个历史时期兴起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大国”分别是
| A.英国和德国 | B.英国和日本 |
| C.英国和法国 | D.英国和美国 |
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可能是全球化
| A.推动了世界贸易的规范化 |
| B.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风险 |
| C.促进了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
| D.促进了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 |
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为顺差,“-”为逆差
| 年代 |
1950 |
1960 |
1970 |
1980 |
| 与日本 |
+2.4 |
+2.0 |
—15.9 |
—19.4 |
| 与欧共体 |
+2.0 |
+10.7 |
—5.8 |
—17.8 |
上述表格准确反映了:
①二战后美国经济急速衰退
②二战后日本、欧共体经济的迅速发展
③20世纪50-60年代,欧美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④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快于欧共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下表是20世纪50~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简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国家或地区 |
美国 |
欧共体 |
日本 |
||||
| 联邦德国 |
法国 |
意大利 |
英国 |
||||
| 占世界 GDP 比重 |
1955年 |
36.33% |
3.9% |
4.5% |
2.2% |
4.9% |
2.2% |
| 17.5% |
|||||||
| 1976年 |
24.9% |
6.8% |
5.8% |
2.8% |
3.1% |
8.1% |
|
| 21.7% |
|||||||
①20世纪50年代,美国确立了经济霸主地位
②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呈现三足鼎立格局
③日本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政治大国地位的确立
④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趋势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②D.①②③④
下表体现了 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其变化原因不包括( )
| 1928年 |
1932年 |
1937年 |
|||
| 世界 |
世界 |
欧洲 |
世界 |
欧洲 |
|
| 工业生产总值 |
5 |
3 |
2 |
2 |
1 |
| 机器制造业 |
4 |
2 |
1 |
2 |
1 |
| 电力 |
10 |
7 |
4 |
3 |
2 |
A.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B.欧美遭受经济危机打击
C.苏联与德国作战的军事需要
D.发展经济的五年计划推动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
| A.发生在工业化典型的英国 |
| B.发明了新型的交通工具 |
| C.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动力 |
| D.促成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