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各民主派中央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中国梦”凝聚了中华亿万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成为出席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诸多代表热议的话题。“中国梦”的主要动力有三大来源:第一,追求经济腾飞,生活改善,物质进步、环境提升;第二,追求公平正议,民主法制,公民成长,文化繁荣,教育进步,科技创新;第三,追求富国强兵,民族尊严,主权完整,国家统一,世界和平。在三大动力来源的基础之上,中国有远见、有胆识、有智慧的公民、团体及领导人,应该及时准确地找到整合协调这三大动力源的共同支点,形成发展进步的兼容合力。
结合材料,说明社会各界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的作用。(15分)
某省是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之一,是文化资源大省:该省的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馆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该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支撑产业来打造,全省文化产业规模跃居全国前列,增速超过 GDP 和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一大举措,该省设立千万元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已经培育出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产业实体。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从文化的作用说明该省重视文化建设的理由。
(2)结合材料,运用政府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如何更好地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材料一:经济学家认为,收入差距拉大对经济增长有两重效应,既改善效应和恶化效应。改善效应,是指收入差距拉大促进可流动资源配置于需求更大,效率更高的领域,从而有效避免资源闲置,促进经济增长。恶化效应,是指收入差距过大,一方面将导致整体消费水平降低,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另一方面导致低收入群体受教育水平较低,从而使经济增长因人力资本不足不能持续发展。
材料二: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近年来,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分配关系呈现较为明显的失衡状况,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扩大的趋势,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因此,要在坚持基本分配制度的前提下,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和私有财产,同时尽快扭转城乡、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趋势,逐步形成中等收入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为此,将会加大税收在二次分配中的调节作用。
材料三: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本世纪头10年来,我国先富群体快速扩大,社会各群体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我国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社会不公平感明显增强的问题。未来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10年,这个阶段必须要处理好收入分配不公、腐败等社会反响强烈的问题。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长杨宜勇说,收入分配问题,早一些时间解决可能没有实力;太晚解决错失很多机会,导致问题积重难返;现在解决这个问题正是时候。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
(2)根据三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你对现在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正是时候”观点的认识
(3)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说明我国政府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哲学依据(14分)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材料一: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2010年我国水利投资是2000亿元,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要通过一些贴息、扶持、补助措施,充分利用好市场机制,用好各种信贷资金(包括小额贷款),调动农民群众投资兴修水利的积极性。“除了中央投入外,也要求地方各级财政进行配套投入,运用“一事一议”奖补引导农民投入,多建多补、早建早补。
材料二: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大、见效慢,在市场化条件下,种粮的比较效益低下使农民不愿意进行水利投资,也难以投资;有的地方在兴建水利设施时,对能够发电等有经济收益的水库投资比较热心,但对主要以农田水利灌溉为主的水库建设积极性不高,有的政府官员甚至把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挪作他用。
材料三:我国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水旱灾害频繁,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艰巨的国家。兴修水利,消除水害,是历代统治者兴国安邦的大事。从大禹开始,历代善治者均以治水为重,或者说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些“盛世”扃面,无不得力于统治者对水利的重视,得力于水利建设及其成效。水利兴而天下定,天下定而人心稳,人心稳即有生产积极性,社会有粮则百业兴,整个社会必然繁荣昌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国家应该如何引导资金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政府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理由。
(3)结合材料三,阐述我国历代统治者重视水利建设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
材料一: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农村蓬蓬勃勃地开展。某中学高三(6)班学生就新农村建设中的现状走访了苏南的某个富裕村。走访中,同学们了解到:该村积极利用沿海的区位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带动了村企技术创新,加快了特色产业培育,成功将区位优势、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农民收入节节攀升,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人与自然的和谐。
材料二:胡锦涛主席21曰在芝加哥参观佩顿中学时送学生三句话:知识是开启未来的钥匙,语言是沟通和交流的桥梁,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世界的希望。在美国欢迎宴会的演讲中,胡主席强调“要加强对两国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交流合作规划,让更多人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尤其要积极促进两国青年交往,开展更丰富多彩的青年交流活动,,让中美友谊后继有人”。
(1)请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谈一谈你对该村经济发展的认识。(10)
(2)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胡锦涛主席的上述讲话。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汽车特别是轿车的价格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每年的下降幅度达两成
左右。在技术不断更新和国内汽车市场旺盛需求的刺激下,我国汽车制造业和汽车服务贸易业
的投资急剧扩张。2005年,我国取消汽车进口许可证和进口配额限制之后,汽车市场与国际汽
车市场融为一体,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又使我国汽车生产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材料二:鉴于最近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快速攀升,涨幅超过4%的调价边界条件,根据现行成品
油价格形成机制,国家决定自2010年10月26日零时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到
230元与220元,相当于90号汽油每升上调0.17元,0号柴油每升上调0.19元。
汽油价格的不断攀升使得汽车销售遭遇尴尬,人们把眼光更多的投向新能源汽车和电动自行车。
(1)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汽车价格不断下降的原因。
(2)为什么汽油价格的提高使得汽车销售遭遇尴尬?人们为什么把眼光更多的投向新
能源汽车和电动自行车?
(3)面对汽车价格下跌的局面,你认为汽车行业应如何应对?